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990925平溪-平溪煤礦(三坑、浦田坑)、英隆煤礦

平溪為著名之煤鄉,礦場多分布在基隆河南北兩岸之山區,其中位在北岸之礦場,即石底向斜北翼,由東到西分別為新平溪煤礦石灼煤礦、英隆煤礦、平溪煤礦(三坑、四坑)、石底大斜坑二坑一坑台誠煤礦(五坑)等,經這幾個月來密集之探索,除舊礦場位置外,另外也找到一些殘存之礦坑。

平溪煤礦為台陽平溪礦場,位在三坑溪畔,主要由石底煤礦的三坑、四坑所組成,兩週前才從平溪車站,循三坑溪一路走到長壽橋這個十字路口,因誤信GPS選錯方向,結果往右前進到平溪垃圾掩埋場,錯失與三坑照面的機會。但如果當天沒走錯路,也沒遇到周老先生的話,應該也是找不到三坑的坑口。
先前瞎矇的經驗實在不可取,所以行前特別翻找文獻,不過只有隱約提到門牌號碼,無確切位置描述,但至少是線索之一,於是循門牌可能經過之路線,從平溪老街出發,往北經過平溪國小,兩旁散布一些住家,門牌先是平溪街,之後變成三坑,但都在同一條路上,這條狹窄的小徑也被稱為三坑古道,柏油路鋪到長壽橋頭後,眼看著門牌號碼只差1號就抵達,卻出現十字路口,往右是到平溪垃圾掩埋場,往左過橋可以接到汐平公路,但無任何住家,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進入前方這條水泥小徑,上回經過時,在長壽橋邊的樹林裡,另有一座隱身於雜草叢中的水泥橋,橋身橋面仍保存完好,可供行人通行,產業道路墊高另一側路基後,道路比橋面高,加上長壽橋之興建,舊橋也就廢棄不用。
長壽橋頭步道口
長壽橋旁的水泥橋
步道離一旁的三坑溪很近,潺潺流水聲不絕於耳,步道至溪底略陡峭,有段不小的落差,因此有些路段興築綠色的欄杆,途中經過一處上方突出的岩壁,底下用石板堆砌,裡頭還放置皇金甕,這好像也是平溪的特色之一。行至半途,忽聞狗叫聲,急忙撿拾粗大的樹枝當防身武器,之後又陸續出現3-4隻惡狗,守在一戶磚造民宅附近。
皇金甕
民宅
惡狗凶狠的狂吠不已,幸好機警找武器防身,狗兒見狀便不敢靠近,順利通過民宅,民宅旁邊放置了一些枕木,心想該不會就是這一間吧!一度以為這棟民宅便是目的地,但看不到門牌號碼,因為民宅旁有綁流籠用的繩索,一邊的山壁上更有木梯,要爬上去有點難度,懷疑礦坑是否在山壁之上,猶豫許久不敢輕舉妄動,很怕惡狗趁機偷襲,決定繼續走到路底後,再做盤算。沿途靠溪邊的樹林裡,不時會出現一些古厝的斷垣殘壁,當年煤礦開採極盛時,這附近也有不少工寮。
石上木梯
古厝遺跡
小徑左側出現岔路,有座71年8月竣功的自強橋,跨越三坑溪,通往對岸的汐平公路,橋面幾已被雜草所掩蓋,看不出橋的樣貌。此處未過橋,繼續往上游行,但是路徑卻愈走愈模糊,經過一處小溪溝,有一些嚴重鏽蝕的鐵製機具,已無法分辨其功能,沿小溪溝往上還有間磚造廁所,感覺離三坑口又近了些。
自強橋
磚造廁所
從竹林裡鑽出後,經過一片菜園,看到一棟建築物,屋裡有人居住,旁邊還有座小魚池,門牌號碼正確無誤,終於找到礦坑的所在地,由於個資法的關係,不便透露門牌號碼。不過在附近繞半天,這裡共有3棟建築物,山壁除了放雜物的櫃子和停車棚外,始終未見坑口的影子,心想難不成情資有誤。
石底三坑事務所(第1棟建物)
周老先生
本想從第1、2棟建築物中間的橋離開,到對岸的汐平公路上找,後來在第2棟民宅旁遇到一位周老先生,向他請教這附近礦坑的位置,老先生80幾歲了,看起來身體還很硬朗,他是在地人,但沒擔任過礦工,以前通過考試,擔任郵政工作,也曾經在本地服務過,退休後住在第2棟建築物內,隔壁第1棟民宅是他弟弟住的,是以前的礦場事務所,他很熱心的帶我到事務所的後方,從山壁上岩層解理,可以清楚的看到煤礦露頭,黑色呈片狀,可以輕易的剝下來,質地很輕。
煤層露頭
周老先生的石屋
周老先生指出事務所旁,鐵皮遮雨棚下方的櫃子後面,就是石底四坑的所在,由於礦工忌諱四的數字,因此就以最早開採此坑的日本人浦田彥次郎之名,稱為浦田坑。浦田坑開坑於大正7年(1918),為平溪鄉最早開坑之礦場之一,顏雲年與藤田組亦在當年合資成立台北炭礦會社,並正式開築平溪線的運煤鐵路。二次大戰後浦田坑復工,因為管理問題,所以自石底煤礦分出獨立成立平溪煤礦。從櫃子後面的縫隙,還能看到坑口的一部分,這是一座斜坑,如果沒有周老先生指引,恐怕永遠也找不到這個地點。目前周老先生所住的石屋,為浦田坑煤礦之天車間。
石底四坑(浦田坑)
石底三坑主坑口
石底三坑主坑口就位在周老先生的家門前,鐵皮搭建的停車位後方,即是石底三坑的坑口位置,從鐵皮的邊緣處,可見坑口被磚牆封的密密實實,坑內先鑿平洞再斜坑。另外在第3棟磚造建築物後方,還有另外一個坑口,這個坑口前方有座鐵皮屋,擋住坑口的位置,穿越下方的通道,便可見到坑口,這個坑口保存比較完好,沒有其他雜物遮蔽,坑口用磚牆封住,上方寫著民國76年11月封,為台陽結束石底礦業的前一年,2坑道間的距離約十多公尺,兩者互通。
坑口前之鐵皮屋
石底三坑磚封之坑口
在周老先生的說明下,三坑還有另一個坑,地點在三坑溪的對岸,汐平公路下方,大約是電線杆的位置附近,因為公路開闢的關係,被埋在水泥路基底下,已見不到坑口,位置與方向都是朝石底大斜坑,昭和14年(1939)石底大斜坑完成後,打通石底一、二、三坑,三坑功能成為石底大斜坑之排水坑。周老先生家後方的磚造平房,為三坑煤礦礦工使用之廁所及浴室。
汐平公路下方消失的三坑口(電線杆下方)
石底三坑前之磚屋
他還說在汐平公路旁原有一棟天車間的建築,然因颱風及開路而倒塌消失,老先生說以前礦場為人車分道,台車走汐平公路的輕便鐵路,行人則走方才來的那段水泥路。三坑坑口前有座水泥橋,跨越三坑溪,此河段之三坑溪河床,下游形狀似階梯,上游則可見到主支流在此匯流,對岸汐平公路上有座民國69年所興築之福順宮,此處另有石底古道可接續通往磐石嶺。
三坑溪
福順宮
感謝有周老先生的指引,方能順利找到石底三坑及四坑的位置。回到平溪老街後,離天黑還有段時間,想到前幾天今年第一波東北季風抵台,帶來可觀的雨量,嶺腳瀑布現在應該變的更壯觀,於是趨車前往嶺腳車站,從活動中心旁的小路接到往嶺腳瀑布的小徑,瀑布的水量充沛,走下階梯時,便傳來震耳欲聾的水聲,站在瀑布前面,這次終於感受到水花四濺,領略到瀑布的清涼暢快。
嶺腳瀑布
壺穴瀑布
回到嶺腳車站,本要打道回府,火車正好進站,看到車站旁的卸煤櫃,突然想起上次並未找到英隆煤礦的坑道,心有不甘,於是順著嶺腳老街往山上開,山區產業道路沿尪仔上天溪邊開闢,原是英隆煤礦運煤至嶺腳車站之輕便鐵道,依照尋找坑道的經驗得知,坑道通常都位於溪畔,由於溪流的向下侵蝕作用,讓原本隱藏在沈積岩內的煤層露出,礦場探勘後再循適當的點開坑,經過滴水觀音的岔路之後,附近還有幾戶住人家,再過去便是產業道路盡頭,看不出有任何礦坑的遺跡,於是又繼續朝產道盡頭綠意盎然的碎石小徑深入。
往英隆煤礦小徑
木橋
尪仔上天溪在上游處建了2座攔沙壩,居民在此埋設水管取水。時間已下午5點半,天色漸轉暗,往山裡頭似乎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正在猶豫要前進或撤退時,剛好遇上3個在地人,他們好像是來檢查水管的管路,於是便向他們請益,其中一位阿伯說,再深入山區好像有英隆煤礦的坑口,但路徑不明,雜草叢生,無人領路很難找到,最好改天再來,另外在柏油路的盡頭處,有一小段地上有鋪水泥的部分,底下也有坑道。
攔沙壩
被埋沒之英隆煤礦坑口
於是跟著阿伯一起回到產道盡頭,附近果然有片水泥地,因為舊礦坑廢棄之後,地下水全由坑口排出,流出略帶紅色的水,經常侵蝕淘空路基,於是在道路下方埋設排水涵管,將坑口的水導向尪仔上天溪,從前坑口很大,幾乎可以把小貨車開進去,但工程施作後,坑口的樣貌已經完全被蓋掉。冒著相機掉進坑洞的風險,單手持相機深入排水溝下方的坑口拍了幾張,但不是很清楚,熱心的阿伯試圖用腳將乾掉的版模踹掉,讓我可以下到涵洞內拍攝,不過我很怕下的去但上不來,涵洞至少有2公尺高。能拍到這樣,知道坑口的位置,已經很滿足了。不過在附近爬上爬下的結果,褲子沾到溼潤的紅土,一半變成紅褲子。
排水溝下的英隆煤礦坑口
英隆煤礦坑口
英隆煤礦原名永昌煤礦,於昭和元年(1926)時開坑,與石底三坑、四坑距離相近,同為石底向斜北翼的煤層,原為日系資本家浦田彥次郎、台陽公司及在地資本家林本共有。後來由蔡全所包採,他在昭和14年(1939年)於嶺腳寮永昌礦區的台車線旁,蓋了棟2層的紅磚洋樓,當成永昌煤礦的辦公事務所,永昌煤礦於光復後仍持續開採,民國37年(1948)才開鑿坑內斜坑,於民國48年(1959)礦產移轉給李萬國,之後再移轉給王火木等開採,名稱亦改為英隆煤礦,礦區距離嶺腳車站之輕鐵線約2公里,在戰後民國37年至71年間,曾生產292,994噸。
英隆煤礦的礦場建築
蔡家洋樓(攝於990711)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925平溪-平溪煤礦(三坑、浦田坑)、嶺腳瀑布、英隆煤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