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991205瑞芳-大粗坑古道、雙溪-貂山古道

大粗坑古道及貂山古道皆為著名的採金古道,此次行程的安排從猴硐車站出發,經大粗坑古道至金瓜石,再由貂山古道下至雙溪鄉的牡丹車站,起迄點跟金字碑古道有些類似,但經過路線的風光則大異其趣,金字碑古道興建較早,主要功能為聯絡淡水宜蘭兩地交通,大粗坑古道及貂山古道則是因採金而興盛。

同樣搭乘8:24由台北開往猴硐的火車,巧合的是在車站遇到以前國醫社的兩個學弟-蕭一智和謝名偉,他們打算去登桃源谷步道,那裡是我一直很想去,但還沒機會去的地方,由於還帶著小羊,怕拖累學弟們的行程,所以沒提出併團,小羊沒大沒小無厘頭的個性,立刻就跟學弟們打成一片,約1個鐘頭抵達猴硐下車,他們則又繼續前往宜蘭頭城,分道揚鏢。(9:21)
下車後沿著基隆河步行至猴硐社區,然後在同一間雜貨店內補充零食,經過這幾回合的經驗,只要有零食相伴,小羊再遠的路都可以走,所以不能買會太快吃完的東西,不然經常走到半途就罷工,還得停下來趕羊很辛苦。
九芎橋位於基隆河與大粗坑溪交會之河口處,是一處極為重要之關隘,不論是商務經淡蘭古道(金字碑古道)前往宜蘭、採金經大粗坑古道前往金瓜石或是前往猴硐採煤等,都得行經此地,早年人員及貨物進出頻繁,所以在大正7年(1918)前,日人便在此地設置九芎橋警察官吏派出所,轄管九芎橋庄、猴洞庄二庄。(9:47)
九芎橋
一智、名偉和小女
台灣北部的黃金,早在16世紀時,西班牙人及荷蘭人與原住民以物易物時便已注意到,曾經試圖探勘卻一無所獲,後來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後,產金之事便逐漸被淡忘。沈寂3百多年後的19世紀末,清朝派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值中法戰爭剛落幕,他在台積極投入建立現代化軍備與基礎建設,包括鋪設最早的鐵路,以鞏固防務,光緒16年(1890)正在修築基隆至台北間的鐵路時,工人中有人曾在美國採金,在今八堵車站附近大華橋下的基隆河邊清洗飯碗時,無意間發現河中竟有砂金,於是逆流而上尋找砂金源頭,發現過支流大粗坑溪後之基隆河已少見砂金,於是再跟著砂金的足跡轉向大粗坑溪,溯至源頭九分山區,終於發現金礦所在。
基隆河介壽橋
大粗坑溪
循著踩金人的足跡,經過廢棄之猴硐國小,抵達金字碑古道與大粗坑古道之岔路口,左轉繼續朝大粗坑溪而上,柏油產業道路曲徑通幽,轉彎處有座古樸石砌的福德宮,福德宮前方四角拜亭,為民國68年由童水泉所修建,土地公靜靜的在路旁,看盡古往今來至此淘金的人們,最能體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心情。(10:03)
大粗坑古道岔路口
福德宮
採金熱潮褪去後,人去山空,自然生態也漸漸恢復,路上可見許多鳥兒,自從換相機後,可以用望遠鏡頭拍攝,便開始對鳥兒產生興趣,也許一開始不知道名字,都是回家後再比較照片查鳥類圖鑑,一旦找到便非常有成就感,此次發現有隻黃褐色的鳥兒正在覓食,因為顏色特別顯眼,經查名字叫虎斑地鶇(學名Zoothera dauma),為鶲科地鶇屬的鳥類,腹部的羽毛末端有黑色月形斑,是一種夏侯鳥,亞洲的北半部幾乎都可見到它的蹤跡,靠著捕捉昆蟲或植物種子為主食。另外在猴硐地區,也發現一隻鉛色水鶇,上半身顏色為鐵灰色,尾巴有點磚紅色,喙短而尖細,以昆蟲、植物種子及果實為其主食。
虎斑地鶇
鉛色水鶇
大粗坑溪在民國89年10月底象神颱風侵襲台灣時,環流曾挾帶著豐沛水氣降下連日豪雨,引起上游邊坡坍方,形成堰塞湖,11月5日堰塞湖潰決,觸發岩屑流宣洩而下,大量土石造成下游之侯硐國小及民宅聚落遭土石流淹覆,侯硐國小後來還因此遷校,由於河短落差大(河長約2公里,高差約5百公尺),河道行水區狹窄,加上中游礦場開挖的土石,使得此溪成為在暴雨期成為高敏感山洪暴發潛能之溪流,整治也是不得不然的作法,只不過大粗坑溪經整治後變成水泥溪,上游當年崩塌的山谷,後來也出現數層的攔砂壩,失去了自然的本色。
大粗坑溪攔沙壩
柏油產業道路
產業道路的盡頭,為大粗坑古道的起點,此處有兩條岔路,緣大粗坑溪左側階梯上行,即可前往金瓜石,過橋後循大粗坑溪右側碎石路到底,則是通往昇福坑,此外在橋正後方的山谷間,兩側山壁所夾之谷地中央有座似細長白絹的「菜刀崙瀑布」,有數十公尺高,但水量不大,這條支流僅瀑布這一段曝露在外頭,落入谷間便隱匿在樹林裡,直到匯流後才又再度出現。(10:20)
大粗坑觀光步道與菜刀崙瀑布
大粗坑古道旁石厝
金瓜石的黃金成因,大約在1千萬年前,台灣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和台灣島所在的歐亞大陸板塊產生碰撞,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大陸板塊之下,引發沖繩海槽張裂,形成一系列火成活動,約在1百萬年前,岩漿侵入包括基隆山、武丹山、本山等3個主要侵入岩體,熱水礦液沿著許多南北向斷層及附近許多平行小斷層和破碎帶上湧,發生「熱水礦化作用」,開始形成了此地區的金礦體,原本覆蓋在上頭的岩層,受雨水及風化作用等侵蝕,淺層的金礦露出地表,隨雨水沖刷至溪流中,就便成了砂金。
往礦場路
昇福坑口
昇福坑上方的牌匾顯示此礦於民國77年元月13日創建,歲次丁卯仲冬吉旦。昇福坑場主為白政彥,租下採礦權至民國110年,不過僅挖到89年時礦坑便停止運作。坑口旁還遺留著送風機與其他採礦機具,已經嚴重鏽蝕,坑外野草幾乎快將軌道吞沒,坑內的礦車感覺即將解體,躺在軌道上,汩汩的泉水聲在坑內迴蕩,這是從安山岩礦脈岩縫中流出的礦泉水。雖然坑口有些陳舊,但坑外倒有一座嶄新的建築物,看起來像是還要有一番作為的模樣,不過建物不像由礦主蓋的,從外部的標語研判,像是礦物局或水保局所建,用以監測土石流潛勢或水土保持。(10:28)
送風機與其他機具
坑內
前幾年有澳洲及加拿大等國的公司,透過一些探勘後研判,金瓜石地區底下仍含有大量金礦脈,極具開採價值,他們也曾到昇福坑實地探勘過,但後來受到SARS疫情影響,合作計畫也隨之停止。專家表示九份金瓜石地區,雖然歷經多年的開採,但多數集中於礦體附近,仍有許多深處及未開採到的處女地,需要有更先進的採礦技術,才能進行開採,而這些金礦藏量保守估計,至少有50萬噸至1百萬噸左右,對於目前美元貶值至30元的價位,黃金價格接近1500美元的歷史天價,提供重新開採相當大的誘因。
昇福坑
礦場外新建築
大粗坑古道與昇福坑之間隔著大粗坑溪,直接越溪攀上步道有點難度,還是得要繞回橋頭,乖乖的從起點開始,循階梯步道往上,步道的路況佳,有些路段曾經過風災的洗禮,整片崩落,後來經過修復整片打上水泥,通行無礙,不過一路全是上坡,鮮少大樹遮蔭,不適合夏日來訪。(10:40)
步道起點
步道路況
步道從大粗坑山與牡丹山所夾之谷地開闢,繞著大粗坑山勢一路往上,雖然沒有遮蔭處,但視野奇佳,山頭的目的地清晰可見,偶然回頭望,底下為翠綠之山谷,景色雄偉,卻不驚險。和小女玩著萌學園的魔法遊戲,邊走邊假裝遭到魔法定住無法動彈,不知不覺中便抵達山腰處,原本專注看步道右側建築物的遺跡,突然發現左邊姑婆芋的後方好像有東西。(10:50)
隱密的金礦坑口
狹窄的坑口
草叢中有個小坑口,入口處不是很明顯,尤其此處又是平緩的步道,很多人大都直接經過,不會留意到這個小洞,由於坑口狹窄需彎腰進入,於是取出隨身擕帶之手電筒,進入一探才發現坑道似乎頗長,為行動方便將背包暫放在步道旁,取出另一隻手電筒給小羊,讓她跟在後方。坑道寬度僅容一人行走,猜測這個坑大概是有人來偷挖金礦留下的,所以僅挖個小小的坑口,不想讓人發現,坑內路線大致平坦。
坑壁上閃著金光
坑內的黑暗剪刀石頭布遊戲
坑內雖然有些潮溼,但地面不致泥濘,由於坑道低矮,小羊還可以站直行走,但大人沒戴安全帽,不小心就會碰到上方的岩石。深入幾十公尺後,有處小崩坍,地面土石堆成一塊小丘,翻越崩坍處還可以繼續深入,但由於崩坍之土石阻隔,使得再深入內部變得通風不良,空氣明顯變差,為安全起見,停留在此處未再深入探勘。然後又配合小羊的要求,玩起黑暗剪刀石頭布的遊戲。
小小礦工
坑內崩塌處
出坑道後再續沿步道往上,路旁有座萬善堂,祭祀有應公。萬善堂通常都是由善心人士,將枉死的、無主的孤魂野鬼集中於一處祭拜,祭拜的人覺得他們「有求必應」,所以稱為有應公,早期移民來台淘金客多是羅漢腳,也許還未挖到寶,便客死異鄉無人料理後事,而後來的淘金客則希望這些先輩,能指引迷津,讓他們能一夜致富。不過凡事還是得心存善念,才會有善報,因此廟前對聯提醒祭拜者「萬事有求必應」、「善心果報無差」。萬善堂旁另有一塊石碑,碑文內容如下:
「建設者名左
金盈發蔡紅毛
潘炳燭尤阿朋 仝叩謝
蘇盛 蘇先致
明治四十二年歲在己酉孟冬之月立」
明治42年為西元1909年,孟冬為農曆十月,裡頭提到的人物多為經營炭礦的業主,其中潘炳燭為平溪鄉聞人,發現平溪煤礦,為促成平溪發展之關鍵人物之一。(11:05)
萬善堂
建設者碑
發現金礦以後,蜂湧而來的淘金客高達數千人之多,造成田園荒廢,河道破壞,偷搶事件不斷,治安敗壞,死亡人數難以估計,為杜絕亂象,光緒17年(1891)9月,基隆廳同知黎景嵩,發出諭示禁止採金,但私採情形卻變本加厲,因此光緒18年(1892)2月,在瑞芳龍潭堵設金砂總局,並於四腳亭、暖暖、七堵、水返腳、三貂等地設分局,以統籌管理採金事務,但後來因疫病流行,基隆河水暴漲,造成許多礦工死傷,所以該年冬天將採礦權交由民營之金寶泉管理,並一度廢除金砂局,直到光緒20年(1894)7月包商金寶泉承包屆滿,官方才又收回採金權,重設金砂局。
順向坡
廢棄之磚房變成綠屋
大粗坑聚落在淘金熱時,曾吸引許多礦工在此居住,著名的導演吳念真先生,便是大粗坑人。早於昭和15年(1940)時即設有學校,後來與小粗坑、三貂嶺、瑞芳三坑暨私立瑞三國語講習所,合併申請建校,在山下設猴硐公學校,民國38年(1949)在此地設侯硐國小大山分校,便利大粗坑居民之子女就讀,金礦枯竭後,人口外移,大山分校也在民國67年廢校,現僅餘廢棄之分校辦公室與校舍,和一旁的土地公廟大德宮作伴。(11:28)
大德宮
大山分校
在這一大片接近山頂的谷地間,為整個大粗坑聚落的所在,兩層樓高的洋房,訴說著這裡曾有過的繁華,除了住家之外,當年曾滿布賭場、酒店、商店等各式聲色娛樂場所,又有小美國的稱號,現今也只能在電影「多桑」、「戀戀風塵」或「悲情城巿」等電影中,才能緬懷大粗坑曾有過的盛況。
洋房、大山分校及大德宮
二層樓洋房
大粗坑原有4百多戶人家,如今已人去樓空,屋倒牆頹,山谷間一座架高的陸橋,為連接大粗坑聚落與上方柏油路的捷徑,陸橋的景觀對比周邊的景緻看來有些突兀,不過久而久之也變成特色,陸橋好比時光隧道,將人從過往的歷史又再拉回到現代,歷史也隨著不斷縮小的房子,漸漸遠去。(11:36)
陸橋
回首來時路-大粗坑古道
古道的盡頭與北102縣道相銜接,右轉至金字碑古道,取左轉往九份方向前進,途經小粗坑古道之岔路口,不遠處很像河馬造型的山頭便是小金瓜露頭,光緒19年(1893)曾前往美國開採金礦的潮州人李家,當年便是溯大、小粗坑溪,發現基隆河的砂金礦源,以小金瓜露頭突出的岩嶂為中心,週邊放射狀的分流將砂金帶入基隆河。(12:00)
大粗坑古道接102縣道入口
小金瓜露頭(河馬)
登高遠望北方的基隆山,它是一座錐形的火山,從大粗坑的角度看過去,像是一位平躺而肚子隆起的孕婦,所以又有「大肚美人山」的美稱,而東方另一座山頭突出的岩塊,則像沒有壺耳的茶壺,因而得名無耳茶壺山。
基隆山與九份
無耳茶壺山
前半段大粗坑古道艱辛的上坡路段結束,父女兩人在往貂山古道岔路口休息用餐,秋高氣爽風和日麗,雖然是中午時分,也沒有大樹遮蔭,卻一點都不覺得熱,許多腳踏車的騎士或是開車族,經過此地皆停下來駐足觀望,欣賞風景,整座山頭被秋芒染成白髮老翁,秋芒搖曳著婀娜的舞姿,站在山頂彷彿人也跟著迎風飄逸。(12:12)
往貂山古道岔路口
秋芒
貂山古道的入口位在牡丹山與燦光寮山所夾之稜線鞍部上,此處亦正好為瑞芳與雙溪之鄉界,冬季時強勁的東北季風,從水湳洞的方向吹來,遇到山脈阻隔,全由鞍部地區的風口經過,風力強大不但人站不穩,連車子都會被吹翻,所以又稱為「風吹輦隔」。(12:42)
貂山古道碑
風吹輦隔
古道入口旁有座奇特的廟中廟,內層是一間石砌的福德祠,而外層則是水泥搭建之廟身,屋頂漆成紅色,而牆壁則為黃色,顏色有點古怪,廟的右側石碑刻上金山X福德,年代像是庚申孟夏,推算起來可能是大正9年(1920)農曆4月所立,而左側的石碑則刻上戴祥雲,可能是修廟的信眾。此地所在位置又稱為樹梅坪,楊梅又稱為樹梅,顧名思義此地從前有很多的楊梅樹群聚,但現今山頭上除了芒草外,幾乎很難見到樹梅的蹤跡。
福德宮(廟中廟)
貂山古道起點
貂山古道的開闢與大粗坑類似,皆起源於金礦開採而建,三貂溪有砂金,最早見於清康熙23年(1684)諸羅縣知縣季麒光所著「台灣雜記」中記載:「金山在雞籠山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番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其水甚冷,番人從高望之,見有金,捧沙疾行,稍遲寒凍欲死矣。」其中三朝溪就是牡丹溪的上游三貂溪,而三貂溪的後山指的即是九份及金瓜石的礦山,金礦不用挖,多到用撿的就有,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當時便想探知平埔族凱達格蘭原住民的黃金從何而來,卻沒有成功,後來漢人進入拓墾,原住民退入深山,產金之事便日漸遺忘。
經過2百多年後,明治31年(1898)頂雙溪警察署長壹歧健輔、黑木七郎等發現牡丹坑產金,後來邀請雙溪鄉民連培雲、周步蟾等人,於該年冬天申設獲准取得採礦權,並命名為武丹坑金坑,此後淘金客日益增加。
貂山古道路況
小橋
古道中途有座「無緣之墓」,建於明治35年7月,據說遺址另在他處,後來修建步道時才遷移至此,碑旁之說明提及此碑的傳說有4,摘錄如下:
一、日據時代,一日本採礦技師奉派來台時,與論及婚嫁女友,相約二年返鄉後,共訂鴛盟,卻一去杳無音訊。其女友幾經波折,嘗盡風霜,來台尋找,抵礦區,獲悉其男友已因病別世,悲慟之餘,乃豎此碑,以為懷念,黯然返鄉。
二、相傳日本明治三十五年間,有一日籍採礦工程師,愛上本地一名女子,於是返鄉秉告父母,徵得同意後,回臺欲予迎娶,其愛人竟已病故,傷心欲絕遂立此碑而歸。
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間,有二日籍人士,相偕來到雙溪尋找礦脈,不料一人摔落山谷,重傷而亡,其地點竟是礦脈所在。另一人有感於人生無常,無意開礦,攜同伴骨灰歸返日本。此時死者妻子亦來台尋夫,獲悉夫婿噩號,即欲回日本接其夫婿骨灰。時值九月,淒風斜雨,半途感風寒,加上傷心過度,竟而病故。事後,當地居民有感於此位日本女性的堅貞,在其病倒之處,立「無緣之墓」石碑,以為感念。
四、日據時代,有日本人到此淘金,金未採到,卻傾家蕩產,於是立碑而去。
不過有歷史學家唐羽提出,無緣乃出自於佛家語「無繫屬之關係也,無心識之攀緣也。」意指無主之駭骨,無親屬之亡者,與浪漫的愛情故事無關。(13:07)
休息區
無緣之墓
貂山古道的路基為當初先後築造,用以開採運送礦產之輕便車路,後來也成為往瑞芳、九份與雙溪、牡丹從事買賣工作所必經之路。距離無緣之墓不遠,另有處礦場事務所的遺址,解說碑文上頭所提及之事務所,當年除提供辦公外,也是往來旅客休憩,礦產堆置的轉運中心,礦務所醫療站也提供礦場及附近居民看病服務,但目前僅餘一面殘存石牆,其餘皆遭荒煙蔓草所吞噬。
礦場遺跡
礦場遺跡
古道由於是礦產之輕便車路,多數路段沒有遮蔭,視野和大粗坑古道相較絲豪不遜色,愈往下坡山勢開展更顯壯闊。古道在春季時百花盛開,因此亦有「貂山春色」的美稱,騷人墨客曾留下詩曰:「策杖邀朋步野垌,三貂拾翠路瓏玲,嵐光旖旎陽光白,柳色婆婆草色青,大好春山爭綺麗,無邊金谷鬥芳馨,是誰能繼王維筆,來奪乾坤入畫屏。」
貂山古道
貂山春色
牡丹坑礦山最初開採並不順利,連培雲、周步蟾取得礦權後不久,因資金短缺,陷入困境,所以將礦權轉入出資者山下秀實的名下,明治32年(1899)9月又被木村久太郎頂下礦權,繼續開採與探礦。
山下秀實(又名田川大吉郎)為日本大阪府警務部長退職官吏,曾在明治29年(1896)6月17日在台北發行過「臺灣新報」,為台灣報業的濫觴。
廢棄礦坑
內部已坍塌
木村久太郎取得礦權後成立木村組,親自前往探勘獲金90匁,立即決定設立鑛山,但木村組所經營鑛山最初前景並不被看好,直到明治34年(1901)發現久盛坑此一富礦脈,使得鑛業經營再現曙光,不久又陸續發現榮盛坑、山神坑,9月將鑛場正名為牡丹坑木村鑛山製鍊場,世稱牡丹坑金坑。
古道探幽
石厝
木村此鑛山抱存極大的願景,而投注鉅額資本設置許多機械設備,明治37年(1904)興建十三層製鍊場、鐵工場,明治39年(1906)設水力發電所,大批機械設備投入採礦,一時之間產金大增,光十三層一境,台日籍工匠與技術人員,共有千餘人在此出入,儼然成為金都,使得牡丹坑位躋台灣名鑛山之列,與藤田組及田中組齊名,木村本人也因此得到「金山王」之稱。
石厝
木屋
但好景不常,明治末年時產金量逐漸減少,而銀與銅的數量提升,由於牡丹坑的礦區與金瓜石毗鄰,有一部份的礦區還是向田中組租借,田中組當然不可能放著自己家門口的金鑛不挖,所以積極開採未租借出的牡丹坑地區的礦脈,並建設架空索道,以搬運兩地的礦石,田中組也覬覦牡丹坑的金鑛,大正初年木村鑛山越界採鑛,田中組逮到機會提出抗議,並要求鉅額賠償。
貂山古道與燦光寮古道岔路口
政光三號橋
路上遇到一位來自雙溪國小六年級的小男生,跟著家人一起來登貂山古道,小羊很快便將老爸丟在一旁,跟小男生有說有笑,真是女大不中留。天氣好的有點像夏天,走了大半天的路,身體有些疲累,沿著牡丹溪走回牡丹車站,一見到可以下到溪床的地區,也顧不得溪水還有些涼意,便下溪玩水。(13:47)
牡丹溪
戲水
木村認為金鑛產量愈來愈不如預期,金鑛山經營困難,另一方面他在基隆經營煤礦事業,獲利甚豐,經過調停後,大正2年(1913)木村組便將牡丹坑賣給田中組,從牡丹坑的經營中退出,十三層製鍊所也從此改隸金瓜石鑛山,更名為牡丹坑製鍊所。有關木村久太郎在煤礦業的發展,可以參閱前一篇991129瑞芳-復興坑、十號硐(十番坑)、煤山煤礦另有詳細之介紹。
淘金去
淘金
原本只是叫小羊捲褲管泡水就好,但小羊再三的問背包內是否有帶乾淨的衣服,一直未正面回答,她大概看穿我的想法,知道有帶換穿的衣物,便直接坐到溪水中玩水。牡丹溪當年發現砂金後,有不少人拿著篩子,在溪中濾取砂金,這趟行程金鑛坑也進去過,最後以撈砂金結尾,也算豐富的體驗,於是不再阻止小羊玩水,並告訴她溪中有黃金,看她能不能多少撈到一些。
沒挖到
三貂橋
政光三號橋與三貂橋間之地名為十三層,可能是當年木村久太郎興建十三層製鍊所的地方,但在馬路旁並未見到相關的遺跡,不過兩條採金古道走下來,已收獲豐盛,其他的有機會再來探訪,抵達牡丹車站時,3:20發車的火車剛好進站,一點時間都沒擔誤到。
往金字碑古道岔路口
牡丹車站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1205瑞芳-大粗坑古道、雙溪-貂山古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