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1010304瑞芳-龍川煤礦、海濱車站、大福煤礦

龍川煤礦最初稱為瑞芳一坑,昭和2年(1927)7月開坑,民國70年收坑。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民德礦場於民國44年11月在焿子寮附近開鑿斜坑,後來轉售予耿德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改稱大福煤礦,開採至民國75年收坑,礦場可直達台鐵深澳支線的海濱車站。

龍川煤礦位於瑞芳車站西側約300公尺,鐵道與基隆河間的一大片空地,即為龍川煤礦礦場的舊址,如果自行開車前往,可經由省道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於瑞芳下交流道後即可到達。龍川煤礦周邊的道路稱為一坑路,係由龍川煤礦最初名稱瑞芳一坑而來。
瑞芳醫院
靠近礦場有間瑞芳醫院,專為礦工醫療而設立,民國43年11月1日成立礦工福利基金,並設立瑞芳礦工診療所,51年間成立瑞芳礦工醫院住院部,設有病床42床,李建興家族於69年4月捐贈廢礦地,在現址興建醫療大樓,於71年2月1日完工啟用,設病床90床,取李建興父親的名字,命名為百祿紀念大樓。87年3月醫院不堪虧損而歇業關閉,同年7月1日在地方民意要求下,以現有醫療團隊承租方式接手重啟服務,99年3月因母機構財團法人台灣區煤礦礦工福利委員會任務結束解散,醫院經主管機關核准更名為瑞芳礦工醫院。
一坑路載福宮
沿著一坑路在彎曲的巷弄內漫步,這附近多為一層樓的平房,屋頂為黑毛氈的紅磚屋,不過在靠近龍川煤礦坑口附近,已蓋起數棟公寓大樓。繞到靠近基隆河畔的載福宮,內部供奉福德正神,該廟於民國66年修建,總收支為21萬6340元,主任委員為陳芥,副主任委員為陳阿德、林萬遠。由捐獻建廟的芳名錄來看,大概可得知龍川煤礦經營者的背景,係瑞芳李建興家族的關係企業,包括瑞三鑛業(李建興)及龍川煤礦(李四川,李建興之五弟)均出資3萬元、建基煤礦(李四川與李建和,李建和為李建興么弟)2萬元、瑞和礦業(李建和)1萬元、基隆客運(李儒謙,李建和長子)5千元。
載福宮
龍川煤礦位於載福宮的左側,平坦的地面已被闢為菜園,菜園後方為數公尺高的小山丘,從地圖的位置研判,坑口應該在附近。爬上小山丘。山頂已是光秃一片,往鐵路的方向望過去,礦場被整成無樹木的斜坡地,山腰部分尚可見到礦場留下已傾倒的數根鋼筋水泥柱。後來向一名附近年長的居民打聽,他說礦坑口早在礦場歇業後便拆除,位置在公寓大樓的後方,已無從找起。
已滅失龍川煤礦坑口位置在公寓大樓的後方
龍川煤礦的歷史,幾乎等同於瑞芳的煤礦史,大正元年(1912)顏雲年與木村久太郎在瑞芳合營久年炭礦,顏雲年及三井財閥在大正7年(1918)3月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於昭和2年(1927)7月,在原來已有良好業績的久年坑為中心,西側開瑞芳一坑,東側舊瑞芳開瑞芳二坑。瑞芳一坑於昭和4年(1929)2月著煤,昭和9年(1934)9月開新斜坑,昭和10年(1935)12月貫通,預計運搬坑道如延長至焿子寮距離可達4公里,原擬在焿子寮開通風直井與運搬坑道貫通,可惜因戰爭而未實現。宜蘭線鐵路開通後,民間編成傳誦鐵路沿線風土人文的7句聯歌仔冊,其中有段歌詞是這麼記載的:「…猴硐過了到瑞芳,一坑算來礦山王…」,足以說明該坑在礦業界的地位。
已成為菜園的龍川煤礦礦區
戰後民國34年10月成立煤業監理委員會,接收日人經營之煤礦,基隆附近之30餘個煤礦由台灣煤礦公司籌備處接管,由3個煤礦分別直接管轄繼續經營,分別為基隆煤礦、永建煤礦與七星煤礦,其中基隆煤礦下轄瑞芳一坑、基隆三坑、天源坑、瑞芳二坑、中和坑、合成坑、調和坑、榮隆坑、旭坑、萬里一坑等礦。民國38年5月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合併台灣煤礦公司,將其納為分公司,然而工礦公司因業務欠佳,開銷過大,民國39年台灣煤礦公司緊縮,將基隆煤礦與永建煤礦合併,改稱永基煤礦。民國44年工礦公司開放民營繼續經營,稱為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瑞芳礦場,董事長為許金德。民國58年12月龍川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向台灣工礦公司承購繼續開採,一直經營至民國70年收坑。
正在剷平的龍川煤礦
瑞芳礦場礦區號碼礦業字第0573號,台濟採字第1404號,礦場面積1270公頃98公畝。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再又斜坑四坑,再又斜昇四昇。產量民國51年67,113公噸,民國52年65,753公噸,民國53年46,096公噸。龍川煤礦面積409公頃92公畝,礦業權人李建川,代表人為陳芥。龍川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9年12月3日核准設立,登記營業項目為煤礦開採及販賣業、前項有關附帶事業之經營、為同業間向政府機關或金融機構承擔保證。公司於民國87年4月2日解散,最後登記之監察人為林金田。
龍川煤礦的礦場建物
龍川煤礦開採煤層為石底層,位於四腳亭向斜之軸部及其西北翼,開採區域西北部有焿子寮,深澳坑兩斷層,影響煤層變化大,煤層走向自北10度西轉為北60度東,傾向東南及西南為7~60度,且有高低起伏與煤層斷落變化,早期曾引進截煤機及煤面運煤機器,擬建設成大規模的模範礦坑,但因大小斷層甚多,致機械化開採困難,但其規模首屈一指,煤場位於鐵路線外,曾有空中索道直達八斗子電廠。
龍川煤礦鄰近鐵道邊的工地圍籬
該礦本層煤厚0.9~1公尺,距70公尺處有中層厚0.3公尺,但成績不佳。本層可採量312,480噸,中層1,000,200噸,合計1,388,200噸。煤質屑煤,採煤以長壁式人工採煤,掘進則用風鑽及人工併用,配人工裝碴,支撐坑道用坑木鋼樑鋼拱,煤面用坑木。坑內湧水以水泵分段排出,通風採用中央式,排風量1835cf/m。運搬在煤面用拖籠,坑道用礦車或小捲揚機,斜坑用捲揚機運搬,坑口標高57.13公尺,開採深度最深為-365公尺。機電設備:捲揚機23台,水泵26台,扇風機42台,壓風機7台。員工坑內548人,坑外115人,計663人,59年產45,114噸,效率9.17噸。生產成本557.77元,管理費用76.64元,合計637.41元。統計自民國35年至民國70年收坑為止,36年間的總產量為1,727,712公噸,年平均47,992公噸。
焿子寮
瑞芳一坑曾計畫深部通風坑道及在焿子寮鑽探,以計畫將來開鑿通風直井,開發焿子寮灣地域之煤層,但因二次大戰發生而終止,不過這項開發案在戰後經過調查探勘,仍以民德坑之深部開採計畫代替早期之計畫案。
蝙蝠橋
為了探查民德坑,因此穿越平交道離開瑞芳車站,沿省道台2丁線,鑽過瑞芳隧道,道路盡頭右轉接濱海公路,移動到焿子寮。焿子寮地區在道光年間由蔡、徐、涂三姓共同開闢,範圍涵蓋今九份基山、永慶、崇文、福住、頌德等五里及海濱里。
海濱隧道
先民在此搭建草寮居住,從事燒灰汁、煉製焿油的活動,因此稱為焿子寮。焿油依台灣通史記載就是黃鹼,將雜木燒成灰,而後從中提煉所得的植物鹼。黃鹼加入麵條中可增加彈性,使麵條柔軟又不怕煮爛,現市售的油麵,便是一種鹼麵。
海濱車站
在海濱隧道前右轉,來到海濱車站的舊址,它曾是台鐵深澳線的車站,深澳線的前身是昭和11年(1936)完工營運,經由基隆八尺門到水湳洞的礦業鐵路,此站舊站名即為焿子寮,台鐵後來新建從八斗子改彎接瑞芳的新路線,民國56年8月25日通車至水湳洞,在此設站稱為焿寮站,同年10月31日再度更名海濱站,為三等站。
往瑞濱站方向月台及鐵道
民國60年3月1日海濱站降為簡易站,由濂洞站管理,民國66年12月1日為配合北部濱海公路興建,海濱車站停止營運一個多月,到隔年1月11日恢復營運,但火車最後不敵完工後的濱海公路運輸,民國75年7月12日配合濱海公路工程,海濱至濂洞間鐵道路線遭到拆除,隔年7月28日再降為招呼站,由深澳站管理,直到民國78年8月21日隨深澳線的停駛而廢止。
往濂洞站方向月台及鐵道
深澳線的鐵軌拆除後,其行駛的路基尚可辨識,現已鋪上柏油,由蝙蝠橋往東行,穿過海濱隧道上方,繞過山頭後即是瑞芳蝙蝠洞公園,蝙蝠洞不在公園內,而是位於公路的另一側的山壁。經向住在蝙蝠橋附近的一位老太太請教,她告知大福煤礦位於海濱車站後方的山坡上,天車間的建築物及礦坑口仍保持良好。
大福煤礦天車間及浴室
台灣工礦公司瑞德礦業的民德礦場,位於四腳亭向斜之東南翼,為瑞芳一坑之深部,礦區號碼礦業字第573號,台濟採字第1404號,礦區面積1369公頃90公畝。民國44年11月開鑿斜坑,民國48年11月著本層煤開始生產。民國54年工礦公司將全部器材及礦區權讓與蘇德良等,民國58年12月再受讓給耿德鑛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改名為大福煤礦。
二樓天車間
耿德鑛業係由蘇耿炎與蘇德良兄弟合組,蘇家原藉福建安溪,世代務農為生,日治時期在四腳亭地區經營雜貨店,昭和30年(1945年)1月近江產業合資會社創辦,由蘇耿炎進行包採,9月戰後日本礦業撤離,由台灣工礦公司接管,仍交蘇耿炎包採,其弟蘇德良在民國36年4月,經由瑞和煤礦向工礦公司包採最下層斜坑。
一樓浴室
蘇耿炎在民國37年4月參選瑞芳鎮第二屆鎮民代表當選,民國39年10月參選第三屆鎮民代表選舉又再獲得連任。民國50年10月蘇耿炎向農工企業承購原福美三坑礦區,修復至民國52年開始採礦,稱為永福煤礦。兄弟二人經營煤礦業頗有心得,便合組公司,民國51年3月31日核准設立耿德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煤礦之開採及其產品之製鍊化工買賣、前項有關事業之經營及投資、為有關同業間互相保證事項,當時的董事長為蘇德良,常務董事蘇劉雪梅,董事蘇維伯、蘇文瑩,監察人蘇文慧,總經理蘇劉雪梅。
大福煤礦坑口
民國54年第5屆基隆巿長林番王在任內往生,經補選後蘇德良當選基隆巿長,民國57年當選連任第六屆基隆市長。此時蘇家在政商經營如日中天,因此也順利取得大福煤礦,而耿德礦業除上述兩礦外,也同時擁有平溪鄉的慶和煤礦。耿德礦業公司後來又移交蘇德良的兄長蘇耿炎主持,大福煤礦開採至民國75年收坑,該公司經營至80年10月1日遭台灣省建設廳撤銷公司登記。
大福煤礦坑口內部
大福煤礦現共有兩個坑口,均位於排水溝旁,靠外側的為主坑,內側靠山壁的為風坑,兩坑造型相同,上方都有民國59年元月由董事長蘇德良所提大福礦場的牌匾,坑口已被排水溝的水泥牆遮去大半,坑內已坍塌並堆滿雜物和垃圾,要近距離觀察坑口,得跨過狹窄的木板橋,相當刺激。
大福煤礦風坑
大福煤礦礦區號碼台濟採字第3135號,礦業字第572號,礦場面積711公頃64公畝,主要開採石底層,位於四腳亭向斜之東南翼向東延展部分,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煤層走向為北80度東至北80度西,大致為東西走向為主,傾角在上部為15-60度,向北或向下至11片時傾角小至3度並接近向斜軸部。
風坑口外觀
本礦西南有三傾向斷層略與煤層直交,其降側在斷層之東落差在20~30公尺,本礦之東有基隆火山岩體,其北仍有煤層出露。由開採經過看自瑞芳一坑,以至於民德坑地質構造較多,且未能有適當機械化採煤的配合,無法提高效率,經易手數次均未能大作為。
大福煤礦風坑內部
採煤用長壁式以人工採掘,掘進用手掘或風鑽機掘進,並以人工裝碴,坑內支撐用坑木、鋼樑或鋼拱,煤面則用坑木支撐。排水用電氣水泵,通風採用中央式,總排風量為2365立方公尺/分。運煤在煤面用鏈條運煤機,平巷用煤車以人工推運,斜坑以捲揚機吊運。設備機具為捲揚機9台,水泵14台,扇風機6台,空壓機2台,員工人數坑內527人,坑外148人,合計675人,民國60年生產67,331噸,效率5.6噸/人月。生產成本514元,占85%,管理費用72元,占12%,推銷費用17元,占3%,合計計604元。
礦場建物
本礦僅開採本層煤,煤藏量4,552,840噸,可採量3,187,000噸,其厚度為0.5-0.7公尺,平均為0.5公尺。煤種普通燃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卸二坑,產量統計民國51年67,175公噸、52年71,597公噸、53年56,147公噸、66年52,997公噸、67年50,040公噸、68年51,354公噸,自民國48年開始生產至民國75年收坑為止,開採28年間總產量1,291,528公噸,年平均76,126公噸。降煤自礦場直達海濱火車站,另有公路到瑞芳基隆。
民福宮
大福煤礦的礦工工寮蓋在礦場後方的山坡地上,現約有已廢棄14~15階的一層樓瀝青磚造平房,從海濱路進來後,柏油道路地面上不斷有「私人土地請勿佔用」的字樣,據一名住在附近的先生告知,礦工工寮現址山坡土地,為大福煤礦老闆向地主承租,並搭建工寮供礦工居住。
私人土地請勿占用
礦場歇業後,依85年最高法院民事判決書的內容指出,耿德公司將礦工宿舍先出售給徐朝枝,再依序輾轉賣與洪金朝、陳卿、王清正,最後由劉文山、張月娥買受,不過當時屋內仍有許多耿德公司的礦工居住,因此買受人訴請這些礦工遷讓房屋,大福礦主後來將部分礦工遷往耿德在四腳亭礦區附近居住,將土地還給地主。
礦工工寮
不過地主因欠債,土地遭到銀行移送強制執行法拍,得標人打算將工寮拆除另蓋大樓,但由於出入口的土地仍為舊地主所有,因此噴漆警告得標人,得標人也因為無法利用,只好僵持在那無法開發。那位先生也說,由於山下海濱已闢建中油專用港,並設有儲油槽及天然氣槽,像個不定時炸彈,所以在這邊蓋房子,應該看到那些設施後,也不會想要來買吧!不過後來聽說有台北人來買下山上的土地,打算要蓋廟,現有山坡地上的工寮土地,將另闢為S型道路,或許不久的將來又會出現另一番面貌。
爭議的建築物
海濱居高臨下,面對焿子寮灣,海風徐徐吹來,除了油槽掃興外,倒也是風光明楣,人去坑空的礦場和工寮,早已不復往日的暄鬧,只剩下舊日的礦坑口仍屹立著,靜靜的訴說過去的輝煌歷史。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304瑞芳-龍川煤礦、海濱車站、大福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