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1020518-3基隆-永源煤礦、總督嶺古道、夫妻樹、五坑山

五坑山位於基隆市信義區深澳坑,又稱為深澳坑山,山頂視野遼闊,早期為軍事管制區,通往山頂的路徑寬大,途中豎立一根總督府石柱的界碑,故又稱為總督嶺古道,該地區礦藏豐富,周邊有許多的礦場,山腳下有座五坑湖及永源煤礦,民國42年開採民國58年收坑,經營者為黃奕學。

一天之中連續探訪裕源、新源及永源等3個礦場,因為內容很多故拆成3篇。當日永源煤礦為最後一站,抵達時天色已晚,無法登五登山,只好另找時間接力完成,最佳路線安排即搭乘基隆市公車203路往深澳坑或基隆客運788路往金瓜石,於五坑站下車沿深澳坑路141巷進入,循總督嶺古道登五坑山,下山經過夫妻樹、五坑湖及永源煤礦,再從深澳坑路109巷出至深澳國小(深澳坑)站搭車,全程約1個小時,輕鬆愉快。
總督嶺古道入口
由五坑站轉進深澳坑路141巷,沿巷子直行至盡頭,麗堡社區門口前的水泥步道即總督嶺古道的起點。起點旁有兩條水溝匯集成小水窪,上方搭棚下方水泥地上擺放數顆洗衣服用的石頭,旁邊還一口井,井內水位幾與外部地面同高,居民說這口井水質遭污染,只能洗衣種菜未達飲用標準。
基隆市天外天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
曾聽圓窗坑附近居民說,因為基隆市早期在月眉山設置露天的天外天垃圾掩埋場,垃圾污水隨雨水滲入地底,跟著廢坑道流竄,污染當地的地下水,造成水質變得白濁且有臭味,後來興建焚化廠後,圾垃改用燒的,水污染雖然減輕,但以往清澈的水質卻回不去了。
右為山皮坑左往福地
水泥鋪設的路徑少了點古道的感覺,沿途頗多綠蔭,並不覺得悶熱,進到竹林內後出現岔路,左轉泥土路為往五坑山的總督嶺古道,很好奇右側的水泥路究竟通往何方,盡頭處是一棟已無人居住的紅磚平房,門牌為深澳坑路141巷14號。在轉進平房前右側另有一條溼潤的泥路,數十公尺後是座水泥階梯,其上則是座墳墓。
山皮坑
階梯旁大樹下被蕨草遮住的地方似乎有些蹊蹺,底下似為溪流的源頭,撥開雜草竟是一座礦坑。坑內為水平坑道,內部積水深度約十公分高,底下爛泥踩下差點拔不起來,坑壁的岩石因風化變得鬆軟,內側經探照大約在20-30公尺處已崩塌。坑道狹小大概僅容1人彎腰進入,通常稱此為山皮坑。
山皮坑內部
其成因主要為坑道封閉停採後,礦工開挖山壁邊尚存微薄出露的煤層,再賣給電廠貼補家用,山壁即山皮仔,由於無動力機械而是以人力開採,所以多為狹窄水平坑,坑道亦不長,礦車無法進入,礦工背著竹編的拖籠來裝煤,故又稱為拖籠坑,此種採礦方式稱為狸掘法,為最傳統的採煤法,它也曾用在金礦的挖掘上,可隨礦脈機動調整,顏雲年在經營瑞芳礦山即採用此法,而開創九份的黃金歲月。
塌陷的坑口
距離山皮坑不遠處還有另一處坑道,只要循著水流的方向即可發現,坑口已被崩塌的土石所掩埋,僅上方殘存一小部分的開口,水源則是由下方石縫間滲出,此坑外觀規模頗大,非山皮坑所能比擬。試圖爬上坑口窺探,但坑壁土石溼潤,滑下數次,最後由旁邊切過來才順利攀上坑口。
塌陷的坑內
檢視坑內狀況不太理想,崩落的土石堆積甚高。此坑位於調和煤礦分坑的西方,水平距離僅數百公尺,是否屬於調和煤礦的礦區,亦或是獨立的礦區仍待查,不過從深澳坑路141巷一路到坑口的水泥步道,其寬度和架構倒是頗似運煤台車輕便軌道的路基。
台灣藍鵲
由於已經偏離總督嶺古道的路線,對於五坑山是否還有其他的坑道充滿無限的想像,因此沿著山徑直上接往五坑山的稜線,路徑十分清晰,山腰的平緩處發現數間磚房的地基殘磚,接近稜線前先經過兩座墳墓,後遇到建於稜線之上的電塔,嶺上腹地平坦,一大片的竹林遭到砍伐,似乎另有用途,周邊為台灣藍鵲的棲息地,4-5隻台灣藍鵲拖著長長的尾巴穿越,宛若閱兵般的美麗隊伍,但叫聲不佳是美中不足之處。
竹林
沿著稜線向西往五坑山,途中遍布著比人高的箭竹林,但比起在竹子山所見濃密的箭竹林,此處分布尚稱稀疏。出竹林後不久右後方有條小徑滙入,係通往調和街的山徑,往前續行,路徑變寬闊,林相也由竹林變成樹林,感覺清爽許多。
五坑山圖根點
稜線無太多的高低起伏,不知不覺中便抵達五坑山,山頂海拔僅154公尺,有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陸字水泥柱及不知名的三角點各一顆。五坑山居於深澳坑的中央位置,故又稱為深澳坑山。
五坑山砲台遺址
五坑山視野遼闊,昔日為軍事管制區,山頂面海方向為長條型的土丘,背後則是挖成長方型的建築基地,可能是當時山上駐軍的營舍,然而目前僅殘存兩堵石砌的圍牆,餘皆已滅失,另有一條小型的戰壕,通往小丘上方類似觀測所或機槍堡圓型的小坑洞。
觀測所
山頂有一小片區域無樹木遮蔭,視野奇佳,可遠眺基隆嶼和八斗子漁港,西南側的月眉山也十分清晰,為觀海觀日出的絕佳地點。此地居高臨下,鎮守海疆,易守難攻,東北側的山谷即是清代的八斗子官礦,又稱為清國井,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時法軍曾進攻基隆,試圖尋找並佔領該礦場,以確保軍需用品煤炭的供應無虞。
五坑山山頂風光
當時劉銘傳為避免官礦落入法軍資敵,下令炸燬清國井。為對抗法軍,考量台灣當時海軍制海武力薄弱,因此劉銘傳採誘敵深入的策略,在基隆附近面海的山頭構築陣地,決戰於陸地,推測為保護官礦,他極有可能在此山頭興築簡易的防禦工事。
飛碟?
清法議和後法軍撤離基隆,劉銘傳積極加強台灣建設,並鞏固基隆的防務,清日甲午戰後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劃歸日本,光緒21年(1895)台灣民主國發動抗日,由於基隆地區砲台皆面向海,日軍為避免從基隆登陸正面衝突造成重大傷亡,於是由貢寮的澳底登陸,攻陷瑞芳的龍潭堵,再由深澳坑後方繞過,讓這些沿海防禦砲台英雄無用武之地。
基隆嶼
日軍在6月2日抵達深澳坑山腹中的圓窓嶺,作為進攻基隆市區的司令部,果然輕而易舉的避開槓子寮砲台,並瓦解獅球嶺及八堵的守軍,翌日即佔領基隆。台灣民主國兵敗退回台北,6月4日傍晚總統唐景崧即扮作老婦逃離台北,6月6日搭船由淡水逃到廈門,此後台灣民主國便一路敗退,在10月日軍進入台南城後滅亡。
101小天梯
下山有兩條路,由觀景處直下號稱101小天梯,另一條為樹林中土丘旁通往深澳坑路141巷的小路,又被稱為好漢坡,小天梯下山路徑經小羊細數,確有101階,不過有些階梯幾已磨平。
好漢坡
兩者在山腰處有路徑可相連接,從名稱便知兩路徑皆相當陡峭,遇雨黃土容易泥濘溼滑,其路面以短粗的木頭枝幹當成止滑階梯,或以石作階,兩旁亦有樹木結繩充作扶手,這兩處是登此山最陡的地點,但實際上根本尚未出汗,就已經登頂。
總督嶺古道石柱
雖然五坑山在乙未戰役時未發生作用,但並不代表並其軍事地位不重要,在好漢坡山徑旁立有一根總督府字樣的石柱,據說於明治35年(1902)6月3日設立,應是標示該區域屬軍事管制區的界埤,石柱四面皆刻字,但僅「總督府」這一面字跡較為清晰,此步道即因此石柱而被命名為總督嶺古道。
右上往五坑山,左下往夫妻樹五坑湖,後往141巷
下坡時再遇岔路,左前方直行係接深澳坑路141巷的登山口,取右下通往深澳坑路109巷的登山口,中途經過夫妻樹、永源煤礦及五坑湖,路徑平坦寬闊,幾可通行小車,戰時用來運砲上山也相當便利,山徑兩側有許多的相思樹,樹幹粗壯結實,常被來當礦坑內支撐的坑木,或是燒製做成薪炭。

夫妻樹位於右側的坡地上,係發源於同一棵樹,基部相連出土後卻分成兩股相同粗細的樹幹,其樹根為大型的板根,向外延伸像人的雙腳,其中一棵樹幹無分枝,另一棵樹幹上半身長出兩顆樹瘤,從某個角度看似女性的雙峰,兩樹幹相連像是夫妻互相依偎,恩愛的模樣相當傳神,故被稱為夫妻樹。
妻樹
如果從141巷登山口接好漢坡上五坑山,再沿101小天梯下山至109巷登山口是無法找到夫妻樹的,因為它剛好落在兩路徑山腰處連絡道的中點,旁邊無任何標示,只有走路不專心,心存雜念到處亂看的人,才會發現這棵奇特的夫妻樹。
蝴蝶
時值盛夏,沿路上有許多黑色的毛毛蟲,已經生長到接近成蟲的階段,每隻都個頭碩大,一不小心便掉落在衣服上常會嚇人一跳,當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時,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各式花紋與美麗的色澤在空中翩翩飛舞,停在身上反而令人感到愉悅。
金蟬脫殼
步道兩側蟬鳴聲不絕於耳,天氣愈熱,其鳴聲愈大,是最歡迎夏天到來的昆蟲,一棵樹上即有數十個蟬螁,殼上還沾著剛乾燥的泥土,個個都迫不及待破殼而出,展翅高飛。
地主整地中
山徑最後接到109巷盡頭的永源煤礦礦場,5月18日當天造訪時正好碰到地主在整地,他年紀約70-80歲,他說此礦區土地早期租給黃奕學經營永源煤礦,已廢礦將近40多年,原本雜草叢生,他請工人用小山貓將礦區推平,未來打算興建作為停車場,門口的鐵門上標示為華亨交通企業。
往五坑湖
右後方有條往上的水泥小路,係通往五坑湖,道路被堆放三個方型的水泥塊,大概是不想讓人開車進入,再往前則是一道已上鎖的藍色鐵門,左側為數公尺深的溪溝,只能由門縫間窺視,裡頭似乎有棟大型的廢棄建築物。
養豬場
原以為是礦場用地,經向地主請教才得知以前是用來養豬的,這個養豬場看起來頗具規模,但為何設於此處,又於何時廢棄則不得而知,跨越過養豬廠的長條型廢棄建築,發現後方別有洞天,竟藏著一座群山環抱的五坑湖,湖中生長許多的浮萍及睡蓮,粉紅色的荷花突出於水面,搖曳生姿。
五坑湖倒影
此起彼落的蛙鳴聲在山谷間迴蕩,彷彿在聆聽欣賞一場大型露天的交響樂演奏,五坑山倒映在湖面上,微風吹過泛起漣漪,似美人以白色手絹遮面,有著說不出的嬌羞,無法跟養豬聯想在一起。地主指出湖以前是蓄水的埤塘,利用天然的坑谷地形,在養豬場這一側築堤,當湖水滿溢時,則經由左側的溪溝排出。
永源煤礦浴室
回到礦場,原本礦區內的一些相關建築在整地後均已消失,整個停車場內僅餘一座礦工浴室。讓我覺得感傷的是,前次造訪時,在地主整地的邊緣處找到永源煤礦的主坑口,隔週從五坑山下來時,坑口已被夷為平地,想不到我和永源煤礦主坑口的第一面,竟也是最後一面。
永源煤礦主坑口6月2日現狀
由於主坑口低於地面約2公尺,所以當小山貓將土石堆平時,外觀呈完全掩埋的狀態,現在上面只有一些碎磚塊,看到這一堆土,誰能知道以前地下曾有長長的煤礦坑道,又有多少人為求溫飽,而在不見天日的地底辛苦工作呢?
永源煤礦主坑口5月18日
主坑口為斜坑,坑口遭棄置水管及大型水泥塊,僅剩下數十公分高的空隙,坑口滿是黑色塑膠袋的垃圾,發酵的味道十分難聞,不過還是設法趴著爬下坑底拍下底部的情況,內部頗深隧僅有點小塌陷,來自山間的溪水不停的往坑底流。當天以為坑口在整地的邊緣,應該不會被影響,早知道便多按幾次快門,補捉其最後的身影。
永源煤礦主坑內部
永源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273礦小53號,台濟採字第600號,礦區面積36公頃53公畝61公厘,原為政府保留礦區,民國42年5月領取設礦權,7月開採最下層斜坑,民國45年8月初政府倡導煤炭增產政策,開新斜坑採下層及最下層煤。
疑似捲揚機座
永源煤礦屬中煤系煤床,內含三層煤:本層、下層及最下層,開採最下層煤,煤厚平均35公分,走向北東14度,傾斜24度,可採煤儲藏量5萬公噸,煤質屬普通燃料煤,拓有斜坑,本卸及管卸各一口,各長212公尺,坑內拓有片道,計左一片左二片左三片及左四片分別長95、73、50、25公尺,斜坑口設捲揚機35馬力者一台,絞煤下料均賴其昇降,排水有15馬力排水機各一台,每日開動8小時已足,每月產煤100~200公噸。
永源煤礦風坑建築
永源煤礦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產量民國51年7,568公噸、民國52年11,437公噸、民國53年21,231公噸,統計民國42年開採至民國58年收坑,17年期間總產量182,645公噸,年平均10,743公噸。降煤方式礦場至基隆煤場8.5公里,有公路連接降煤之用,使用卡車。其經營者為黃奕學,經理張金成,礦長林冬賜,黃奕學在此地開採煤礦致富,民國58年收坑後,過幾年接收其岳父的新福美煤礦,改稱為新源煤礦。
永源煤礦風坑
從主斜坑的地點推算,捲揚機的位置應在往五坑湖路上,右側另一處已推平地勢較高的停車場邊緣,不過僅找到一些殘存的水泥基座,無法分辨其原本的用途。主坑口附近另有一口風坑,被隱藏在一棟紅磚造的建築內,坑口為直徑約一公尺餘的垂直圓井,將近20公尺深。
永源煤礦風坑內
坑口上方有一根橫木,可能是用來綁繩索,但繩索已不知去向,無法繫繩下探坑底,這種深度掉下去大概凶多吉少,無法自行爬上坑口。底部是乾的,有一個瓦斯桶。離開永源煤礦,無緣再續見主坑口,內心有說不出的感傷。
鹿角蕨
巷子裡一戶民宅前種植鹿角蕨,造型特殊,以分叉的葉子扁平狀似麋鹿之角而得名,根部盾狀葉攀附在樹皮上,用以接取雨水,並以樹表的腐爛有機物作為營養,大都生長在潮溼高溫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適應能力相當強,常被移植在蛇木板上,當成觀賞用的園藝植物。
舊深澳國小
舊深澳國小位於深澳坑路109巷旁,地處深澳坑地區中心位置,早年周邊礦業發達,吸引大批居民移入,因此日治時期設有私塾,光復後改為信義國校之分班,其後為分校,民國40年8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學生人數隨礦業發達而達到高峰,不過民國70年代隨著礦脈枯竭沒落,無法支應大量就業而使得人口外流,學生人數一度銳減。
新深澳國小
然而隨著市區發展達到飽和,原本廢棄的礦區陸續蓋起大型社區,加上快速道路及聯外公路交通改善,吸引大量人口回流,惟舊校園依山勢建築,活動空間不足,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擇定原隆勝汽車駕訓班址,於民國95年動工興建新校,新校舍外觀美輪美奐像重劃區的別墅,不過周邊全是墓地,民國98年9月完成遷校,但初期竟面臨沒門沒路的窘境,之後才另闢聯外道路。
繡球花
看到深澳國小在現今少子化問題嚴重的情況下尚能擴建,實屬難能可貴。小羊就讀的國小附近原本有3間安親班,1~2年級上的安親班因學生數不足而歇業,3~4年級待的這間安親班同樣因龍年尾的學生今年畢業後,也將在6月底吹熄燈號,如果政府再不正視此問題,幾年內國高中可能會掀起倒閉潮,接著後半段的私立大學關校情形會更嚴重。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518-3基隆-永源煤礦、總督嶺古道、夫妻樹、五坑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