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1030914暖暖-幫浦房、觀音湖山、東慶煤礦、西勢水庫

西勢水庫位於基隆市暖暖區,又名暖暖水庫,當地人俗稱「大陂」,日治時期為解決基隆用水問題,由台灣總督府延聘巴爾頓(Barton)與濱野彌四郎開始調查水源,擇定在東勢溪與西勢溪毗連處作為基隆的水源地,水庫於大正15年(1926)完工。東慶煤礦開坑於東勢溪畔,平硐坑道向西穿越觀音湖山,在西勢溪上游見天,民國71年收坑。

兩年前曾經到暖暖地區東勢溪的上游探訪東慶煤礦,當時位於路旁的事務所及坑口尚存,研讀文獻時得知坑道在西勢溪上游另有出口,後來經過網友證實確有坑口存在,由於地點在水庫管制區的上游,不得其門而入,此事便一直擱在心上。

來福宮

前次暖東峽谷一遊後,對當地的山勢稍微研究一番,如不經過水庫,勢必得要翻山越嶺。擇定適當的登山路徑後,由東勢街36巷路口的來福宮上山,這條路徑相當冷門,路跡不明顯,一開始不小心錯走農路,鑽進農家的竹林內,後來硬切陡坡上稜線,路況才轉佳,但沿途皆為陡坡,相當耗費體力。

觀音湖山

斗大的汗珠不斷的從額頭及背上的毛孔冒出,雙手撥開阻路的樹枝藤蔓,以及三不五時便會出現的巨大蜘蛛網,一不小心臉部直接撞破蜘蛛網,蜘蛛從臉龐慌張的爬離,嚇了一大跳。走走停停許久才到達山頂,衣服也全部溼透,觀音湖山海拔302公尺,無基點。

壕溝

靠近觀音湖山頂附近,有一條長長的壕溝,雖然大部分被落葉覆蓋,以及後來生長的林木破壞,但部分石砌的駁坎仍然清晰可辨,壕溝的東側是個略呈圓形的砲陣地,左右兩邊各有出口連接壕溝。這些戰爭的遺跡年代相當久遠,光緒10年(1884)法國覬覦基隆地區豐富的煤礦資源,因此於清法戰爭之際,藉機攻打台灣。

砲陣地

該年8月5日法國遠東艦隊在孤拔率領下,駛入基隆開砲,清國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前來督戰並予以還擊,法軍另進攻淡水但遭擊退。法軍請求增派陸戰部隊前來支援,打算由雞籠進攻台北,11月7日法軍在探查暖暖時遭遇清軍,但在團練首領周玉謙等人堅守,及林朝棟、曹志忠支援下擊退法軍。

西勢坑溪

隔年1月法軍在增援部隊抵達後,朝暖暖推進,又爆發數場戰役,這些戰壕便是由當時守衛暖暖的清軍為拉長戰線,引敵深入所構築之防禦工事。法軍在陸戰方面進攻失利,改採海上封鎖,法軍將領孤拔於6月11日因病死於澎湖媽宮,受此役之影響,清國在台灣設省,任劉銘傳為巡撫,加速推動台灣現代化防務並推行新政。

溪蟹

觀音湖山頂上有兩條岔路,直行往東勢坑山、東勢大崙,可取道暖東峽谷下山,或往南至中窯尖。另一條右側岔路通往觀音湖,觀音湖為西勢水庫的別稱,從衛星地圖上外觀還真像觀音。下方的路徑不明,起初沿著戰壕下山,但很快路跡便消失,最後數度硬切下陡峭的滑坡,險象環生。

溪中鐵製橋橔

好不容易下至一處乾涸的溪谷,摸著石頭前行才變得安全些,乾溪最後匯入西勢溪,此處有條明顯沿溪開闢的山徑,右往水庫,左往西勢溪上游,先取左側約數分鐘後遇一夫婦在溪中納涼,他們是由水庫進來的,心中大石總算可以放下,不用再原路爬陡坡越嶺返回登山口。

益安宮

後來陸續又遇到數人,想不到管制區竟形同虛設,還是有這麼多人出入。中途發現一座石砌的益安宮,內部供奉福德正神牌位,門聯為「神益同志千秋在 人安興基萬古存」再細看旁邊的落款,竟是光緒癸未年(1883),百餘年的古蹟座落在此荒山溪谷間,原以為此山徑係礦場闢建供礦車出入用,或許可升級為西勢溪古道。

坑口旁的礦場工寮

古道還殘存著部分鐵軌,路徑多數路段在右岸,中途有一段在左岸,越溪處是較為平坦的溪床,溪中還留有鐵製的橋橔,約莫15分鐘後抵達東慶煤礦,礦場前有數根鐵製圍籬柱子,礦場內的地面則有條橫向未拆除的礦車鐵軌,坑口的兩側原本應有數間工寮,左側部分工寮已塌,右側工寮鐵柱及部分屋頂尚存。

軌道

東慶煤礦的前身為盛興煤礦公司東勢坑,礦區號碼礦業字第999號,執照台濟採字第931號,礦區面積15公頃39公畝4公厘,另有礦業字第39號與其合併施業,礦區面積12公頃44公畝86公厘,礦業人為盛興煤礦有限公司及振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其經營者為白色恐怖中被抓捕關押的礦業鉅子劉明。

東慶煤礦坑口已塌陷

東慶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礦區字號台濟採字第4911號,礦業字第828號,原盛興煤礦公司於民國64年3月25日解散。礦權後來移轉予東慶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核准設立日期民國74年3月11日,資本額6百萬元,登記營業項目為煤礦之開採及附產品(瓷土)之買賣及運銷、煤炭之買賣及運銷。

橫跨西勢坑溪的礦場斷橋

東慶礦業公司董事長林玉,股東林滄海、李文雄、范正雄、蘇木水、洪黎元、洪周雅、翁福欽、周明充、蘇克家、闕來發、曾清龍、林麗弘、林麗娟。董事長林玉生與林滄海為父子關係,由股東名單得知,其中翁福欽(和益二坑)與蘇克家(勝源煤礦)皆是台灣致和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足見兩家公司往來密切。東慶公司於民國90年10月16日府建商字第90118469號解散,最後之監察人為李文雄。

斷裂的水泥橋體

曾在東慶煤礦辦公室內撿到一張東慶煤礦安全管理組織及其職掌範圍系統圖,內容為礦業權者林滄海、礦場負責人林玉、礦場安全主管賴福男、爆炸物管理員、安全衛生管理員周賜家、礦場安全管理員賴福男、瓦斯檢定器修護員賴慶雲、帽灯管理員蘇清榮、坑外安全督察員賴福男、機電安全督察員賴慶雲、坑內安全督察員賴福男。

西側坑口斷裂的鐵軌

東慶煤礦坑口位於東勢街旁事務所後面山壁擋土牆的下方,坑口已封閉無法進入,內部塌陷,此坑係朝西沿煤層水平開挖的平峒,長約兩公里,出口位於此處,該坑越溪後仍朝西持續開挖至七堵,此坑並未開挖斜坑,可能是擔心地表逕流滲入地下坑道而影響水庫進水量。

西側塌陷的坑口與坑木

盛興煤礦於民國35年開坑,民國71年收坑,開採35年,總產量500,258公噸,年平均14,293公噸。後來改為東慶煤礦後,並無相關的產量資料。西勢溪兩側的坑道皆已坍塌,坑口前方殘存著突出腐朽的坑木,西勢溪上方連接兩坑口的橋樑亦已斷裂,曾有人提議將廢棄之坑道改為觀光坑道,依現況看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卵擊石

西勢溪的水質清澈見底,坐在兩坑之間的岩石上,望向遠方,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很久沒有天人合一的感覺,褪去全身的束縛躍入溪中,享受難得的清涼,順便拍下這難得珍貴的畫面,從拍照的姿勢替這張照片想了個貼切的形容,就叫以卵擊石吧。

陸龜

回程循著西勢溪右岸往北行,西勢溪的水量少的可憐,水庫更是露出大量的黃土,若再不下雨,恐怕對基隆冬季的供水將形成威脅。走回到水庫的壩頂,只能跨過壩頂連接到另一側出口,溢流道有根木頭可以墊腳,接著再翻過數道鐵門才接回到馬路,水庫的壩頂旁設有基隆水道貯水池紀念碑。

乾涸的水庫

西勢水庫為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專供民生用水的水庫,主壩頂標高73.6公尺,壩高為29.57公尺,壩型為混凝土重力壩無閘門控制溢洪道,壩頂長度為102.42公尺,集水區面積6.5平方公里,水源取自西勢溪的溪水,總容量民國77年測為56萬立方公尺,昭和2年(1926)年7月完工,預計將可營運至民國132年。

幫浦房1

興建背景緣起於明治29年(1896),日本台灣總督府為解決基隆用水問題,聘請英國工程師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偕同其學生濱野彌四郎來台從事衛生調查及自來水道建設之調查工作,明治31年(1898)在暖暖設置抽水站,並興建攔河堰以截取溪水,用幫浦抽水入淨水場,再輸送給用戶,明治32年(1899),在東勢溪及西勢溪合流處下游設置土堰堤,現今磚造幫浦房仍屹立在暖暖溪畔。隨著人口增加水源供應日漸吃緊,為增加供水大正12年(1923)開始興建水庫,大正15年(1926)7月完工,舊稱「基隆水道貯水池」。

幫浦房2

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為土木工程師與攝影師,1856年5月11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父親約翰希爾巴爾頓(John Hill Burton)為蘇格蘭皇家史官,母親為其第2任妻子凱瑟琳英尼斯(Katherine, née Innes),家中共有4名子女,巴爾頓為長子。他的外祖父科斯莫尼爾森英尼斯(Cosmo Nelson Innes)為愛丁堡大學憲法法律和歷史的教授,是幾位在他早期的生活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暖暖水源園區資料館

他的母親是一位作家和婦女教育的推動者,曾在克里米亞擔任護士與弗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共事。他的姨媽瑪麗·巴爾頓(Mary Burton),說服瓦特機構(Watt Institution)和愛丁堡藝術學院在1869年開設女生班,巴爾頓同父異母的大妹艾拉最早報名就學。瑪麗·伯頓的家在愛丁堡的利伯頓堤岸(Liberton Bank),巴爾頓在那遇見了年輕的亞瑟柯南道爾並成為終身的朋友。他的弟妹包括瑪莉蘿絲希爾巴爾頓在愛丁堡協會為婦女大學教育的支助下學習而成為一個藝術家,而科斯莫英尼斯伯頓(Cosmo Innes Burton)1885年從愛丁堡大學畢業,1887年當選為愛丁堡皇家學會的資深會員,並且成為上海英文技術學院的教授。

西勢水庫

巴爾頓曾就讀於愛丁堡工業專門學校(Edinburgh collegiate School),畢業後未繼續上大學,反而於1873年進入布朗兄弟創新液壓與機械工程公司,擔任為期5年的學徒,從事土木建築與河川港灣等工程建設。躍升為首席技師後,他於1879年離開愛丁堡的公司前往倫敦,與他的叔叔科斯莫英尼斯(Cosmo Innes)合開英尼斯與巴爾頓公司,在倫敦設計供水系統。

西勢水庫貯水池

科斯莫英尼斯是倫敦衛生保護協會的秘書,巴爾頓擁有供水方面專業技能,1881年巴爾頓成為該協會的駐地工程師,致力於聖托馬斯醫院和伊頓學院的衛生系統。在此期間,他也是一位業餘攝影師並累積些許名聲,他與柯南道爾分享攝影上的熱情,巴爾頓在1880年加入愛丁堡攝影學會,1890年協助成立日本攝影學會,他的攝影作品提供日本1891年地震的重要記錄,他也出版日本火山及相撲的照片集。

水庫溢流道

科斯莫英尼斯曾是愛丁堡碘化銀紙照相法俱樂部的會員,愛丁堡攝影學會的會員,巴爾頓在1880年加入愛丁堡攝影學會,他發現專業人士慷慨的與攝影學會新人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這個想法激發他於1882年出版受歡迎的現代攝影手冊。他的書強調指出乾感光劑的時代已經開啟業餘玩家的機會,清楚說明動人攝影的技巧。雖然他建立商業製造新感光乳劑的計劃石沉大海,但書籍暢銷,1884年印到​​第四版,1890年印到第九版。

水庫壩體

巴爾頓與英尼斯的衛生工程諮詢公司並沒有經營的很成功,英國倫敦在1884年5月舉行萬國衛生博覽會,巴爾頓在會場與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官員永井久一郎結識,1886年日本爆發霍亂流行後,使得純淨水供應成為明治政府的優先事項,衛生局招聘衛生工程技師,永井久一郎遂推薦巴爾頓,使他受聘為日本衛生局的衛生工程顧問技師。同時明治20年(1887)年5月巴爾頓在衛生局長長與專齋與東京帝大工學院院長古市公威推薦下通過面試,擔任東京帝國大學衛生工程系的教授,教授河流、碼頭及港口,講座任期持續到1896年,這段期間他出版一本重要的著作「城鎮供水與水廠建設(Water Supply of Tow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works)」(1894),直到過巴爾頓往生後還於1928年印刷到第四版。書籍本質以實務為主,針對為實務工程師和工程學生設計,它總結應用在歐洲和北美的技術,以確保純淨水供應,特別是在城市,並說明在一種可及式的新技術發展下的傳輸能力。他自己的專長是濾水,他考量細菌學家的後續研究,發現其中並不是單純的物理淨化過程。他堅持認為純淨水對社會有益,應提供作為公益事業而不是為了盈利,並強調消防用水的供應,這是他引用提供給日本一項重要的考量。

壩頂

除擔任教授外,1888年巴爾頓成為東京自來水廠工程師顧問,他的著作中提到,他設計東京自來水廠的計劃,同時也將方法應用在日本其他城市。除了東京外,他在1887年和1898年之間,前往日本各地進行水道衛生工程的相關調查與工程設計,另外提供供水技術諮詢給函館、青森、沼田、長崎、福岡、大阪、岡山、橫濱、下關、神戶、門司、大牟田、甲府、名古屋、新潟、廣島和高松等,並且還替其中許多地方設計自來水廠,其間在日本青森、秋田調查時結識了後藤新平。1891年5月他被選為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的準會員,他的申請案獲得來自明治政府所聘用的其他一些英國的工程師們的支持。

水庫下游

1890年巴爾頓曾參與日本攝影學會的創辦,他推銷兩位日本攝影師小川一正和清兵衛鹿島的作品給英國讀者。1891年10月的日本大地震及1892年的日本火山,巴爾頓陪同地震學家約翰米爾恩留下攝影與文字紀錄。他也出版他的攝影作品「日本的相撲選手和相撲(Wrestlers and Wrestling in Japan)」(1895)。
巴爾頓參與日本攝影界被描述為他同化到日本社會的指標,他學習日語,與荒川松(Matsu Arakawa)在1894年5月19日結婚,並於1892年生下一女。巴爾頓曾負責一個受歡迎的地標性建築東京淺草區的凌雲閣,他設計水塔的模型,12層樓高、紅磚、八角形建築,打造成旅遊勝地,結合娛樂和最高樓層的觀景位置,225英尺的凌雲閣在1890年營運時曾是城市內的最高建築,1923年地震後拆除。

基隆水道貯水池紀念碑1

1895年日本結束與清國戰爭後,台灣成為其殖民地,巴爾頓在後藤新平的推薦下,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從東京延聘巴爾頓來台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在台灣各地從事衛生調查及自來水道建設之調查工作,而其學生濱野彌四郎亦被聘為衛生工程技師,負責協助巴爾頓,兩人在明治29年(1896)7月26日抵台後,便積極奔波台灣從南到北包括澎湖等地在內的衛生工程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言,對往後的自來水工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1897年1月巴爾頓在新店溪上游展開台北水源地實地探勘時罹患瘧疾,病情尚輕時巴爾頓原打算休假60天並返回蘇格蘭,但後來又感染赤痢,因病情加重而住院,返回日本時已惡化成「惡性肝臟膿腫」,而於明治32年(1899)8月5日下午9點病逝於東大附屬病院。巴爾頓死後被葬於東京的青山墓園。

基隆水道貯水池紀念碑2

雖然他的往生在英國報紙被忽視,但他在日本和台灣替城鎮設計自來水廠的成就則備受重視。巴爾頓生前只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濱野則繼續留在台灣從事上、下水道的建設,期間長達23年,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建設,著名的技師八田與一曾是其部屬,濱野彌四郎後來向總督明石元二郎提出在「臺北廳大加蚋堡林口庄六拾九番地」(臺北水源地)設置銅像以紀念巴爾頓的功績,銅像於大正8年(1919)3月30日正式揭幕,後藤新平亦撰文紀念,濱野彌四郎亦在該年離台至神戶擔任技師長。巴爾頓銅像後來在二戰期間因作戰需要,且當時日本反美反英等因素下而被拆除徵用。審視巴爾頓職業生涯中供水系統的貢獻,替日本現代化開啟新的契機,他對供水系統的貢獻仍然在日本被傳頌。

福興宮、福德宮雙生土地公廟

水庫下游靠近幫浦房附近有間雙生土地公廟,剛好位於東勢溪與西勢溪的匯流處,廟旁簡介說明福興宮、福德宮雙生土地公廟的由來,特摘錄如下:
土地公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長貼近人群的神祇,人群以河川兩側為落居,為獲得心靈平安即有水頭、水尾土地公庇佑聚落人畜平安,在聚落上游即水頭土地公廟、聚落下游即水尾土地公廟,但兩間土地公廟建造緊接相鄰實為少見,其緣由:福興宮於清朝咸豐年間陳姓先人遷入到此開墾定居,建造石頭雕塑七片式土地公廟於現淨水場區內小山丘上,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淨水場啟用,為保護用水安全減少人員進入,將土地公廟遷移現址改建,以佑護西勢土地安寧。(廟內牆上有原石雕對聯曰「福庇西勢坑,正神佑北方」並有咸豐九年的落款)。福德宮原為西勢水庫上游聚落之水尾土地公廳,1923年日本工程隊興建西勢水庫,上游聚落遷移他處。在施工中,接近淹沒土地公廟邊緣,發生多次無法理解之異象使工程受到阻礙,經地方人士與日本工程人員商議,將水庫內土地公遷移到現址建廟供奉,右稱福興宮掌管西勢,左稱福德宮掌管東勢,統稱雙生土他公廟,管轄清楚香火鼎盛。

匯流處

此行造訪東慶煤礦位於西勢溪上游的坑口,無意間繞經西勢水庫一遊,這竟是台灣第一座專供民生用水的水庫,設計者是遠從蘇格蘭來的巴爾頓,水庫運作如此長久的時間,讓大基隆地區民生用水不虞匱乏,追本溯源,不得不佩服當初巴爾頓設計所奠定之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