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1050714吉安-西寧寺、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南澳-莎韻之鐘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位於花蓮縣吉安鄉西寧寺旁,係大正6年開闢大正7年完工,由吉安到霧社的橫斷道路,完工紀念殉職者。莎韻紀念公園位於宜蘭縣南澳鄉蘇花公路旁,係紀念日治時期泰雅族少女因幫徵集入伍的日本教師搬運行李,路途中遇暴雨不幸落水失踪,後經日本政府表彰成為國捐軀的行為。

吉安鄉地處花蓮的中心地帶,居民包括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4大族群,人口數相當,早年為阿美族的活動範圍,稱為知卡宣(Cikasuan),族語意指薪柴很多的地方,日人來台後原住民被迫南遷至台東縣海端等地,日人並開始有計畫的在此地啟動官方移民政策,設置移民村,稱為吉野村,禁止漢人進駐,招墾漢人向日人租地耕作,原本在西部桃竹苗客家人便在這個時期東遷。直到戰後日人北返,才將日式風格的吉野改名為吉安。
西寧寺
西寧寺由來據其官網所載,日人治台初期,引發台人抗日爆發軍事衝突,加上位處深山地區的原住民不受控制,對政權造成極大威脅,因此日人強化道路開鑿以及鐵路鋪設,深入至原住民地界,一方面鎮壓抗日活動,有效的管理原住民,另一方面亦達到開發經濟資源的目的。明治31年(1897)日本軍方組成的探險隊兵分六路,其中由大尉深堀安一郎所率領的第二探險隊共15人,由台北出發,經霧社進入中央山脈往花蓮途中,在奇萊溪上游遭到霧社原住民殺害,因此後來在木瓜溪畔建深堀神社,來紀念其英勇殉職,並自日本迎來不動明王像在神社祭祀。神社後因颱風山洪遭毀,後來在殉職者之碑旁重建小廟,即西寧寺的由來。原本的不動明王在戰後被移到豐田碧蓮寺安置,原廟改供奉釋迦牟尼佛。民國48年舊廟改建為舊西寧寺,民國85年由鄭石松先生募款擴建為新西寧寺。
殉職者之碑與橫斷道路開鑿記念
殉職者之碑與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位於西寧寺後方,省道台9丙線的另一側的道路旁,橫斷道路日治時期稱為能高越道路,係日人藉由改善交通來強化原住民地界控制的所開鑿的道路,橫貫道路西起霧社,東至吉安的初音(干城),路線沿木瓜溪左岸西走,至鋼門渡右岸,經烏帽至龍澗還左岸,盤旋山腹,歷桐里、坂邊、奇萊、東能高,以達縣界,跨奇萊主山能高山間之鞍部,逐漸下降,逾能高、松原、尾上、屯原、不加散等地,至富士接合歡橫貫道,以迄霧社全長90公里,花蓮縣境占48.78公里,南投縣境占41公里餘綜,全線路寬1.2公尺,最急坡度5分之1,平均坡度17分之1。
殉職者之碑
能高道東段大正6年(1917)9月起開鑿,大正7年1月完工,自初英至奇萊主山,施工期間,共動用警備員8500人,里程13里,職工14,000人,大正7年1月竣工,共耗費4萬2千圓,人伕3,600人。為紀念開鑿道路而殉職的工程人員,大正7年完工後,即在東段出口闢園設立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和殉職者之碑。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高約160公分,寬約74公分,材質為玄武岩。殉職者之碑高約100公分、寬約60公分,材料為片麻岩。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後來台9線開闢時,將兩碑分隔在道路兩側,殉職者之碑經西寧寺廟方將其遷移至開鑿記念碑前,並搭建鐵皮屋供奉,其中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下方高約110公分的石砌基座,係原建物,殉職碑則是另建新方形基座。昭和15年(1940),計畫改築橫貫公路,次年春施工,預定6年完成,至民國34年,東段修至桐里,西段修至尾上,是年9月大颱風,既成之路全毀,成廢道。民國40年,臺灣電力公司架設東西輸電線,利用舊基,略改路線,築成寬2公尺人行道。
人名錄
根據續修花蓮縣志所載里程:大正7年初闢的道路長度初音至銅門6公里、銅門至瀧澗10.22公里、龍澗至坂邊10.55公里、坂邊至奇萊7.33公里、奇萊至東能高9.44公里、東能高至縣界5.24公里。
民國40年經台電改修後的地名跟分段里程略有變更,東段以銅門為起點,至烏帽4.8公里。烏帽至龍澗4.24公里,龍澗至桐里7.462公里,桐里至磐石4.965公里,磬石至奇萊7.303公里,奇萊至涼亭5.602公里,涼亭至檜林5.291公里,檜林至縣界4.935公里,共長44.53公里。西段以露社為起點,至春陽4.165公里,春陽至盧山4.651公里,盧山至屯原5.499公里,屯原至富士5.946公里,富士至雲海3.584公里,雲海至松原3.233公里,松原至天池5.722公里,天池至縣界4.166公里,共長36.966公里,全縣合長81.501公里。
莎韻紀念公園
莎韻紀念公園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武塔火車站附近,蘇花公路旁,葉家香休息站左側,最初聽到莎韻的故事,是來自一則新聞,2011年8月10日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在南澳束穗山中,尋找莎韻之路時滂沱大雨中不幸失足墜谷身故。
莎韻之鐘
莎韻·哈勇(Sayun Hayun,サヨン)係日治時期泰雅族利有亨部落(リヨヘン社)的少女。昭和13年(1938)一位在部落擔任教職的警察田北正記,因中日戰爭被總督府徵召入伍,所以請莎韻及族人幫忙搬運行李,9月27日兩人前往宜蘭途中遇到暴風兩,經過南澳武塔南溪的獨木橋時,溪水暴漲,田北順利離開,但莎韻卻不幸失足落水,下落不明。經過報紙新聞報導,約莫兩個月後,莎韻所屬之半官方性質女子青年團團體,特地舉行盛大的「少女莎韻追悼會」。

日本政府將此事件大肆渲染,讚賞「為國捐軀」,成為理蕃政策成功的樣版,作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更用來招募高砂義勇隊,昭和16年(1941)長谷川總督頒贈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給相關人員,昭和18年(1943)將利有亨地名改為鐘ヶ丘」。
此趟蘇花公路之旅,造訪許多地方和美景,難以一一記述,僅能就其中個人覺得較有故事的地點,摘要記之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