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1051120關西-興隆煤礦

興隆煤礦位於新竹縣關西鎮金山里牛鬥口地方,民國42年開坑,民國80年收坑,最初由廖金興經營,原稱為彩和山煤礦第三礦場,後改為公司組織,由興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係關西煤田中最晚收坑的礦場,礦場事務所、斜坑口、儲煤櫃等設施尚存。

興隆煤礦礦址由關西鎮循竹118縣道,里程標誌30至31公里間,經過一處S型彎道,新竹客運5637路關西往六曲窩在喜美橋旁設站牌,站名為其舊稱三十八份橋,礦場在橋的下方,鋼筋混凝土搭建的一層樓平房的事務所置於溪床與道路之間斜坡上,斜坑口包覆在一棟鋼筋混凝土內。
牛鬥口(左彩和山右檔耙山)
此處地名稱為牛鬥口,係因北方的彩和山與南方的檔耙山原本是相連的山脈,後遭到馬武督溪穿山而過切割成為兩座山頭,溪水經過狹窄的隘口後河道變開闊而流速減緩,在岩壁邊形成深潭更顯兩山高聳,互相對峙的態勢猶如兩牛互鬥,故稱為牛鬥口。蕩跋山舊稱檔耙山,由來係山形類似農家曬穀用的「檔耙」,海拔高度389公尺。
興隆煤礦事務所
竹118縣道循馬武督溪右岸繞彩和山腳而開闢,彩和山海拔高度612公尺,命名可能跟八仙中的藍彩和有關,山上原有大片樟樹,清末拓墾者至此設置腦寮,砍伐樟樹熬煮樟腦,通常1座腦寮有10個腦灶,焗腦的腦灶10灶為1份,喜美橋當地人稱三十八份橋,橋邊的產業道路往北可達三十八份,意謂曾有380個腦灶。
事務所內部
興隆煤礦屬關西煤田的馬福煤帶,根據民國46年經濟部煤鑛探勘處編印臺灣關西煤田探勘報告記載,馬福煤帶指石門背斜東南翼南莊層中之煤層,北起十寮南至白石湖間,長約11.5公里,地層走向北40~60度東,傾斜向東南,傾角55~75度。內含關西煤田中延續最長的煤層,以及產量最大的煤礦。
捲揚機座
可採煤層計有上煤層、本煤層及下煤層共3層。本煤帶內以馬武督溪左岸檔杷山下露出較佳,厚度15~60公分,有隆盛煤礦(原名三榮煤礦)在此開採。本煤層延至三十八分山下後,煤露頭極少尋獲,經開試探坑探查,亦多未發現煤層,或僅見厚三數公分之薄煤,因此認為本煤層至此變薄,且常尖滅,至少在地下淺處如此。
坑口建築
德光煤礦在三十八分山下所開之十寮二坑,原為關西媒田探勘隊所開之探勘平峒,以東南40度之方向開進,於進至113.5公尺處遇煤層,厚1.5公尺。繼沿煤層向東北開掘煤巷,煤層厚度漸增至4公尺,最厚達6公尺。煤層由最厚處向四方延伸,厚度均逐漸減薄。如向西南開掘之煤巷,於掘進25公尺後,煤厚由1.5公尺減為1公尺,故此處之煤層,顯然為一囊狀體,由此可見煤層厚度有極大之變化,而並不保持規則一律。
建築物內部
顯然早年調查對於此地煤層變化頗大,開採不易不寄予厚望,廖金興民國50年設立礦權,面積僅37.5公頃,至民國54年時可能探勘結果有重大的突破,因此將礦區面積擴大10倍多,並且能夠細水長流持續經營到民國80年才收坑,因此迄今仍有許多的關西人知道此礦。
興隆斜坑
興隆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309號,範圍新竹縣關西鎮金山里牛鬥口地方,沿革如次:
年度執照面積礦山名礦業人
民國50年臺濟採字第2404號37.5161公頃廖金興
民國51年臺濟採字第2404號37.5161公頃廖金興
民國52年臺濟採字第2404號37.5161公頃廖金興
民國55年臺濟採字第2935號395.6701公頃彩和山煤礦第三礦場興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坑口前方
本礦原為彩和山煤礦第三礦場,於民國54年12月核准移轉予興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承受繼續開採,該公司董事長原為廖金興,後改為湯廷祥,民國70、73年負責人陳長福,民國76、79年負責人周貴臨。
儲煤櫃
煤層上部系統,頗有變化,走向北44度東,傾斜60度,厚度平均下層0.5公尺,煤種普通燃料煤,有主斜坑一坑,降煤方式自礦場以卡車5公里運到關西。統計自民國42年開坑,民國80年收坑,開採39年,總產量372,591公噸,年平均14,903公噸,中休14年。
排水管
此礦所在位置相當的特殊,在道路下方深十多公尺的溪床旁,第一次經過時只見到路旁的土堆,但訪查多名在地人指證歷歷,第二次總算下定決心至溪底一探,並發現礦場,但當日天色雲層頗厚天色暈暗,來不及完整探尋便下起大雨,直到第三次造訪,才總算能夠做個完整的記錄,同時也尋獲疑似原本所要找尋的隆盛煤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