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1060112西表島-丸三炭鑛宇多良炭坑

西表島炭礦事業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軍需帶動下迎來第二次的高峰期,昭和時期西表島的星岡炭礦與琉球炭礦陸續合併成為南海炭礦,再併入丸三的沖繩炭礦,改組為東洋炭礦,完成西表島炭礦事業的統一。隨著太平洋戰爭吃緊,礦工被徵召擔任軍夫,西表礦業活動停止,戰前原本從台灣募集來的礦工,戰後才獲得解放返台。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軍需增加,帶動石炭內需及外銷暢旺,使得西表島的炭礦事業迎來第一次的全盛時期,八重山炭礦、沖繩炭礦、琉球炭礦等三大礦次第出現,然而隨著大戰結束後,大量的經濟需求轉瞬消失,以外銷為主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
浦內川
適逢大正12年(1923)關東大地震,對首都東京及橫濱這兩個日本大城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致使10萬以上的民眾死亡,工廠嚴重毀損,企業倒閉,大量員工失業,而引發昭和2年(1927)日本發生金融恐慌,西表島的炭礦事業受到波及,陷入低潮,表現一時不振。
丸三礦場遺跡
大正末年昭和初年的經濟不景氣,昭和5年(1930)回歸金本位制(金解禁),日本陷入經濟不景氣,工廠休廢業,使得動力燃料需求減少,導致石炭需求降低,加上中國撫順煤炭輸入日本國內巿場,使得日本國內的石炭巿場受到更大的壓力。
丸三高架台車道橋橔
美國政府在大戰後為保護國內企業發展採取關稅壁壘政策,各國爭相倣效採取相同措施,造成外銷停滯,生產的貨物未能暢其流,堆積如山,而引發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巿崩盤,使得企業及銀行因連鎖效應大量倒閉,造成世界經濟大蕭條,日本也深受其害,趨使軍國主義勢力高漲。
船筏引擎
日本開始策劃運用軍事擴張在中國的勢力,以轉移國內經濟不振的問題,因此昭和6年(1931)發動滿州事變(918事變),在軍需產業和貿易輸出的刺激下,石炭業的景氣再度回復。輸出產業興盛,海運業隨之活躍,更延伸石炭需求,因此昭和11年(1936),各炭鑛增產,開設新坑,休坑重新修復,全國的出炭量大幅增加。
丸三台車道鐵軌
昭和12年(1937)發動日華事變(七七事變),戰爭創造出軍需大量增加,自國外掠奪的資源使得經濟復甦,讓西表島的炭坑事業再度活躍,在日美開戰前達到第二次的高峰。大正時期西表島炭坑礦工的工作環境已經很糟糕,生產體制反映出內外情勢的深刻化,特別是準戰時體制,在日華事變後,急速變化成戰時體制,由於石炭需求增加,伴隨著強化勞動政策來增產,使得工作環境更進一步惡化。
丸三坑口
石炭產業提供各種產業的基礎原動力,決定一般產業的興衰,石炭業界配合國防增產計畫,但是鑛山機械取得不易,募集的勞工不足情況嚴重,大正時期開始引進中國人和朝鮮人來工作,戰爭體制下,兵役也瓜分勞動力,解決的方法落在勞動者的肩上。因此開始解除深夜禁止工作的禁令,延長工作時間,許可童工入坑工作,婦女勞工坑內工作許可,以及默許礦場可以替礦工施打嗎啡來增產。
丸三坑內
大正10年礦工超過千人以上為沖繩及琉球兩礦,沖繩炭礦擁有第1及12號兩礦區,第1號礦區最早為三井所開採的三谷坑,第12號礦區則是在浦內川上游的浦內坑,昭和17年(1942)時礦權移轉至丸三合名會社。丸三炭鑛是由沖繩炭鑛的納屋頭野田小一郎所經營,最初向沖繩炭鑛從事包採。
水槽
第1號礦區沿革如下:
年度產量(噸)鑛山名坑主名面積(坪)
1893(明治26)試掘採掘209三谷伊兵衛76,325
1895(明治28)特許採掘2975三谷仁王76,325
1897(明治30)76,325
1906(明治39)76,325
1907(明治40)久保松永嘉次郎76,325
1908(明治41)76,325
1909(明治42)76,325
1910(明治43)松永嘉次郎外1名76,325
1911(明治44)松永嘉次郎外1名76,325
1912(大正1)松永嘉次郎外1名76,325
1913(大正2)吉岡文(又)太郎76,325
1914(大正3)前島清三郎99,675
1915(大正4)13,775三谷山內国太郎99,675
1916(大正5)30,150三谷山內国太郎99,675
1917(大正6)20,274西表山內国太郎99,675
1918(大正7)8,771沖繩(株)沖繩炭礦99,675
1919(大正8)12,297沖繩(株)沖繩炭礦99,675
1920(大正9)14,276沖繩(株)沖繩炭礦99,675
1921(大正10)20,669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2(大正11)16,255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3(大正12)17,873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4(大正13)22,021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5(大正14)10,490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6(昭和1)6,037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7(昭和2)5,132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8(昭和3)3,189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29(昭和4)1,867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0(昭和5)2,835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1(昭和6)3,916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2(昭和7)3,522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3(昭和8)2,868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4(昭和9)2,581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5(昭和10)3,116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6(昭和11)2,900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7(昭和12)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8(昭和13)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39(昭和14)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40(昭和15)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41(昭和16)沖繩(株)沖繩炭礦134,344
1942(昭和17)三谷(株)丸三炭礦134,344
礦場遺跡
第12號礦區沿革如下:
年度產量(噸)鑛山名坑主名面積(坪)
1913(大正2)熊本延藏212,000
1914(大正3)熊本延藏212,000
1915(大正4)熊本延藏212,000
1916(大正5)山內国太郎212,000
1917(大正6)山內国太郎212,000
1918(大正7)945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19(大正8)6,002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0(大正9)4,773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1(大正10)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2(大正11)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3(大正12)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4(大正13)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5(大正14)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6(昭和1)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7(昭和2)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8(昭和3)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29(昭和4)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0(昭和5)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1(昭和6)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2(昭和7)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3(昭和8)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4(昭和9)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5(昭和10)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6(昭和11)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7(昭和12)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8(昭和13)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39(昭和14)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40(昭和15)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41(昭和16)沖繩(株)沖繩炭礦212,000
1942(昭和17)浦內(株)丸三炭礦212,000
宇多良炭坑村留下的碗
丸三於大正14年(1925)在仲良川畔(俗稱二番川)擁有礦工200人從事採炭,昭和8年(1933)改名為丸三合名會社,沿著浦內川進出宇多良。野田小一郎經營的丸三炭鑛,昭和10年已擴張成擁有千餘名礦工的大炭鑛,在浦內川支流的丸三炭鑛宇多良鑛業所建立炭坑村。村莊內有小學,可容納3百人的劇場,醫院,聚會所,以及其他礦工住宿的納屋十多棟。最盛時期,燈光明亮如同不夜城的繁榮,丸三炭鑛宇多良鑛業所發展為規模最大的鑛場。
宇多良炭坑村紅樹林
昭和戰前時期兩大礦,除沖繩炭礦外,另一則是河野吉次所經營的琉球炭礦,河野吉次明治11年10月2日出生,本籍福岡縣山門郡東宮永村大字佃獵町,柳河尋常高等小學校畢業,明治23年春來到西表島擔任礦工,後成為納屋頭,昭和5年時往生,由其子河野タカ繼承取得礦權。
丸三宇多良炭坑村礦場建築
星岡鑛業所與河野合名會社合併,昭和10年起陸續納入南海炭鑛名下。南海炭鑛是來自愛知縣名古屋的資本,包括同巿的三河水泥、東海水泥株式會社的代表人為山內卓郎,昭和11年(1936)以300萬圓資本額設立,本社在名古屋巿,鑛業所在西表,出張所設在那霸,開始採炭事業。南海炭鑛會社的新造船第一南海丸1,800噸,在名古屋、大阪、神戶、那霸、西表之間的航路上載運石炭。
丸三礦場建築
昭和12年(1937)武谷坑、崎山坑再納入南海旗下,原本西表石炭界雄霸一方的丸三鑛業所的野田,也基於業界統一共同開拓,為大局著想的立場,與南海合併,增資為一千萬圓,投入大資本開發西表的資源,完成西表炭坑的整合地圖。原南海炭礦株式會社開採中的礦區,與相同資本系統的三河水泥株式會社,於昭和15年5月跟南海汽船,東海水泥等各社共同合併,同時社名改為東洋。
萬骨碑
東洋的資本額1100萬圓,本社在名古屋巿,另有東京事務所,那霸出張所,台北支店,高雄出張所。社長山內卓郎,常務山內政巿,取締(董事)藤田好三郎、佐佐部晚穗、下出義雄、塚本長三郎、成田幾次郎、山內庄吉,監察高木義政、今井清之助、小島和四郎,採炭技術顧問河村信一。
橋樑
鑛業所分為西表鑛業所、宇多良鑛業所,鑛區面積1600萬坪,分包成為丸野坑、東坑、崎山坑、吉澤坑、一番川坑、南風坂坑、東山坑等坑開始採掘,使用長壁式的採炭法。由於戰爭緣故,為解決礦工人手不足的問題,南海曾派遺松本所長赴台灣的礦場,招攬工頭,募集礦工前往西表島採礦。
由布島水牛車
隨著日本在太平洋的戰爭吃緊,昭和16年(1941)後半年至隔年初,礦工被徵召擔任軍夫,缺工嚴重使得西表炭坑的產量急速衰退,到了昭和18年(1943)時,實際的採礦事業停止。原本在西表島上工作的台灣礦工,直到戰後琉球被美軍占領,才得以從受到拘束的礦坑中解放,並返回台灣。其中有些人無法適應國民政府來台後的作為,偷渡回西表島並定居下來,最後歸化為日本籍。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父親 徐傳能在日治時期曾經到西表島-丸三炭礦宇多良炭坑工作,因返台省親遇上二戰爆發交通中斷,以致無法回去 西表島.
直到臨終前才透露在西表曾有娶妻生子,名字為徐一郎,徐二郎,徐菊子 徐純子四名子女.
不知是否有緣尋回親人.

彼の父、徐추灘(Xu Chuanneng)は、日本占領中に西表島にいたが、丸山炭炭の宇都宮坑で働いていたが、台湾に帰国して第二次世界大戦で大衆交通を迎えた。
    死亡した最後の日まで、彼は西部のテーブルで妻と子供と結婚し、彼の名前は徐Yilang、徐Erlangと徐Juziだった。
    私は彼らの愛する人を見つけることが運命づけられているかどうかはわかりません。

Shepherd's Wolf 提到...

近期我會再前往西表島,再幫您打聽看看,煩請與我聯繫以了解細節luckywill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