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1060825貴陽-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南方,始建於明洪武10年(1378),設置屯堡以控制西南邊陲,早年亦是廣西進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具有重要的戰事與交通上的地位,數百年來經過多次修建,城內街道與城牆皆以岩石所砌,設有四座城門,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街道與古建築風格。

貴州有中國避暑之都的美稱,夏季涼爽,下午參觀富士康貴州第4代綠色產業園區,這是一座位於兩山之間鞍部的雲端機房,利用天然的風力,穿過放置伺服器的隧道,達到無需空調設備,即可自動幫機器降溫散熱的功效,是相當環保的設計。
青岩古鎮北門
貴州的氣候天無三日晴,一日之內天氣也是多變,而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俗諺,從富士康園區前往青岩古鎮時,即遇上傾盆大雨,但進入小鎮約半個小時,又立即雨停放晴,大雨將古城清洗的煥然一新。
明清街
參觀時間僅一個小時,先在遊客中心觀察景點地圖,想要仔細慢慢體會古鎮之美時間上稍嫌不足,只能快速瀏覽,選好路線後進城,立即被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所吸引,方向也跟著亂了。南北明清街是由青石鋪成,全長約1.2公里,貫穿青岩古鎮南北城門,與東西明清街在城中央交會。
趙公專祠
趙公專祠供奉趙國澍。趙國澍,字慰山,道光6年(1826)生於青岩城,經歲考、科考取得「增生」功名。咸豐3年(1853)貴州中部土匪四起,趙國澍散家財,提倡團練,固守青岩城,並配合官兵剿匪,因功被任命為青岩團務總理,咸豐11年發生青岩教案,在貴州提督田興恕的支持下,趙國澍將天主教修士張文瀾、陳昌品等4人斬首,放火焚毀大修院,並因此擢升為貴州團務總辦。但之後在外國勢力干涉下,同治2年被革職,同年4月率部鎮壓農民起義軍時陣亡。清廷追封為太常寺卿,賞騎都尉,並降旨建趙公專祠。貴州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烔,為趙國澍之子,城內有其故居稱狀元府。
基督教堂
時間有限,未能找到天主教堂,只見到基督教堂,天主教於1781年即傳入貴陽,咸豐元年(1851)才由法國傳教士白斯德望傳入青岩,但基督教卻是在民國13年才傳入青岩,是青岩最晚出現的宗教,原無固定傳教場所,1987年才在人民政府撥款資助下興建現在的教堂。
財神廟
財神廟內部供奉財神趙公明金身,原廟建於道光年間,2013年在現址基礎上重建。
周恩來之父故居
周恩來之父周貽能避難故居,原為青岩丁姓的民宅,建於清末(1890-1911),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占領武漢以後,因青岩城牆完好,偏僻安全,1939年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將許多革命幹部的家屬從桂林疏散到青岩,當時年近7旬的周貽能被安排住到此宅內。1941年革命家屬離開青岩前往重慶,周貽能於1942年在重慶紅岩病故。
慈雲寺
丁宅旁為背街,是一條以石頭砌築的巷子,可從財神廟連接到慈雲寺,將古鎮的南街與西街連接在一起。慈雲寺始建於康熙年間,據稱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道光12年重修,內有許多石柱石雕的藝術精品,被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列為中國文化遺產。
萬壽宮
萬壽宮亦建於康熙年間,嘉慶3年重修,原本用途是南來北往商賈休息的江西會館,故內有休息的廂房,以及供娛樂的戲樓,但多數的建築毀於文革時期,之後重建改為道觀,內有精美木雕。
南門
南門初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4),清順治17年(1660)班麟貴之子班應壽子承父職,增建定廣門,嘉慶3年(1798)武舉人袁大鵬重修,城樓為三開間重檐歇山式頂木結構,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城牆上設有垛口跟砲台。
南門外
古城內共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內面積大約3平方公里,明代朱元璋曾派30萬大軍遠征雲南貴州,而這些部隊後來就在貴州中部駐地屯田,並形成青岩鎮。
城牆
明天啟3年,青岩人班麟貴以土人從征苗,隔年又因參與解貴陽圍有功而授指揮同知,因而得以自建青岩城。布依族土司班麟貴領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成為世襲的守備。
城牆
青岩古鎮東邊的城牆已拆除變成馬路,僅剩下北、西、南三個城門仍有城牆相連,城牆依地勢而建,西南隅較為高聳,外有湖水護持,三個面皆有不同的風光,如有充裕的時間,可以走完全程,必定值回票價。
登高遠眺
當發現城牆上的美景時,時間已所剩無幾,只能快步前行,陡峭的城牆步道,石板階梯雨後略顯溼滑,攀附著鐵鏈,不時回頭望,景緻是愈來愈美,不時有旅人停下來自拍,看似不怎麼高的城樓,視野竟能如此遼闊。
西門
貪圖賞風觀景的後果,便是錯過集合的時間,只從南門走到西門,無法再經由城牆到北門的集合點,經過伙伴們的急叩,慌忙繞平面的巷道,原本舒適的氣溫,竟也能跑的滿頭大汗,趕回到集合處,雖然時間匆忙,但青岩古鎮已牢牢的烙印在此行的回憶裡。

2 則留言:

taiwankengo 提到...

周恩來之父故居這一段.....周恩來之父曾貽能避難故居... 或許為周貽能誤字, 感謝您的撰述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提示,誤字已更正。